首頁>政聲·政情>解讀 解讀
食品營養標簽之變
美國改了什么?
盡管是目前世界上營養標簽法規最為嚴謹和完善的國家,但美國仍力求精益求精。事實上,美國的營養標簽法此前已有過數次修訂和調整,那這次的改革方案又改了些什么呢?
第一次在全世界提出強制標示“人工添加糖”的含量。也就是說,標簽上除了原來的“含糖量”外,還要新增一項“添加糖”來反映食品中加入的非天然糖分,以提醒消費者注意過多攝入添加糖易導致肥胖等問題。
增加了對鉀和維生素D含量的標示,由自愿標示改為強制標示。因為有研究表明,美國部分人的鉀和維生素D的攝入量不足,導致患慢性病的風險增大。鉀有助于降低血壓,維生素D則有助于骨骼和牙齒的健康,都是人體必不可少的營養成分,增加標示有助于消費者有意識地補充營養。
更新了每份食物的參考量,使其可以更加真實地反映消費者的飲食習慣和實際消費情況。與我國每100g或100ml食物中營養素含量的標注方式不同,美國通常是按照“每份”來標示,比如一個面包、一瓶飲料都可以算是“一份”,這樣看起來更加方便。
更新了一些營養素的每日攝入量,如鈣、膳食纖維和維生素D等,同時要求突出每日攝入量的百分比,把它放在營養素名稱的前面。美國人所說的每日攝入量,其實就是我國營養標簽中的營養素參考值。通過這個值,我們可以知道食物中的營養成分占人體一天所需營養成分的百分比。
此外,新的營養標簽將會以更大、更醒目的字體,顯示能量的數值以及一個食品容器包含多少份量等信息。
可見,大到營養素的種類,小到格式、字體甚至是腳注,美國這次新提出的營養標簽法案都進行了認真修改。但不管怎么改,都是為了更真實、客觀地描述食品的營養成分,使消費者更加合理地選擇食物并控制營養攝入量,保持健康的飲食習慣。
延伸閱讀
食品為什么要有營養標簽
我們都可能存在營養不足或者營養過剩問題,食品營養標簽就如同一把“營養參考尺”,使我們能了解食品中主要營養成分的含量,合理選擇食品,從而科學地平衡膳食。同時,強制標示營養標簽,規范食品生產企業的營養標示行為,有利于避免企業弄虛作假,像以前那種打著“低鈉(鹽)”、“低脂肪”等招牌的食品不再能招搖過市,因為其鈉、脂肪等營養素含量在標簽中一目了然。所以,營養標簽既能科學宣傳營養知識,指導我們科學膳食,也能促進食品產業健康發展。
我國食品營養標簽的發展歷程
1987年,我國制定發布了首個食品標簽標準《食品標簽通用標準》,規定熱量、營養素含量為推薦性標示內容。此后,對該標準進行了多次修訂,并制定了《特殊營養食品標簽》。1992年,全國營養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居民的營養不良問題頗為嚴重。國務院辦公廳因此發布了《中國營養改善行動計劃》,并首次將制定《營養標簽管理辦法》提上議事日程。
2007年,原衛生部發布了我國首部食品營養標簽管理辦法《食品營養標簽管理規范》,但標示內容仍為推薦性。2011年,原衛生部發布了《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簽通則》(2013年1月1日開始實施),由推薦轉為強制,并將營養標簽的要求上升到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的高度。
該通則對要求強制標示的營養素的選擇和確定,依據的是2002年開展的全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結果。該調查顯示,我國城市居民脂肪和能量攝入偏高,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等慢性病患病率不斷增加。因此,結合我國居民膳食中高“鹽”的特點,該通則最后制定了“1+4”的核心營養素標示原則。
編輯:顧彩玉
關鍵詞:營養 標簽 標示 食品 脂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