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醫訊同期聲醫訊同期聲
北京衛計委:進一步削減公立醫院“特需”服務
背景
特需如何形成?
資料顯示,最初的"特需醫療"出現在改革開放之后。當時,為適應一部分高收入人群的特殊需求,部分公立醫院開始在門診掛號、住院條件、護理等方面嘗試給高端客戶提供特別需求服務,收費標準相應提高。
另外,一些在京公立醫院的特需醫療服務始于"外賓"的就診服務需求。據中日友好醫院網站顯示,其國際醫療部成立于1997年,"為滿足各國駐華使館官員與家屬、在華商會、外企、合資企業的企業家與家屬、來華學習工作的專家、教授與家屬、觀光旅游的賓朋、留學生與國內各界人士的醫療保健需要而設立。"
北京醫師協會一名負責人曾在中日友好醫院國際醫療部任職。他介紹,上世紀90年代末期,國際醫療部的外賓患者占70%,而后來,"內賓"逐步取代了外賓。
記者詢問多家大醫院均被告知,"特需"不論是門診還是住院,對于患者的身份均沒有任何限制。
特需特在哪兒?
自去年懷孕起,家住朝陽區的顧小姐便選擇掛朝陽醫院產科的特需號做產檢。她說,普通產科號非常難掛,人多,還需要排隊。在特需做產檢效率高,等候時間明顯減少,就診環境也更好。特需門診由于人少,醫生也有時間和病人進行更充分的交流。
一項網絡調查顯示,1500名受訪者中,88%曾掛過醫院特需號。大部分受訪者表示,掛特需號是看重醫生的經驗豐富和醫術高。但實際上,很多醫院的普通門診專家號和特需門診由同一專家出診,冠以"特需"之后,價格便翻了十來倍。
在住院方面,"特需"無疑會有更好的硬件設施條件。很多醫院的特需病房都是單人間。
對話
"特需服務將逐步淡出公立醫院"
市衛計委副主任鐘東波說,這取決于非公立醫院發展步伐,暫時不會硬性取消
新京報:怎么看待公立醫院特需服務的產生?
鐘東波:公立醫院特需服務的存在有其歷史背景,也有現實原因,比如對公立醫院的補償機制不夠合理,而特需服務能夠彌補公立醫院的收入,能體現醫生的價值。從外部原因看,社會上也存在對特需醫療的市場需求,但目前民營醫療機構不能完全供給這部分服務。
新京報:北京此次提出控制特需服務的規模,出于怎樣的考慮?
鐘東波:從價值判斷上,公立醫院開展大量的特需服務是一種對于公共資源的擠占,不符合公立醫院公益性定位。而且也壓縮了非公立醫療機構的發展空間,造成了醫療服務資源配置的一種失衡。
新京報:北京會不會將特需服務完全"剝離"出公立醫院?
鐘東波:特需服務逐步淡出公立醫院會是一種大趨勢,但暫時不會硬性取消。北京目前完全取消特需醫療還不具備條件。不光是北京,從全國來看,特需服務完全"剝離"也很難實現,目前只有上海明確提出了這一點,但也尚未全部實現。
新京報:為什么不能夠完全取消,困難在哪里?
鐘東波:目前,非公立醫療機構的發展步伐還沒有跟上,特需服務如果完全由非公立醫院來承接,還做不到。因此,我們要嚴格控制特需服務在公立醫院的發展規模,讓特需服務慢慢淡出。淡出的進度很大程度取決于非公立醫院的發展步伐,也就是何時他們能夠將這部分市場、服務承接過來。另外,還會和公立醫院補償機制改革的進度有關。
新京報:公立醫院壓縮特需,是否會對醫院的運營造成沖擊?
鐘東波:我們希望隨著公立醫院改革的進程,政府對于醫療服務價格首先有一個更合理的調整,同時對于醫護人員薪酬制度體系的建設、對公立醫院實行的財政補助機制實行改革,這樣公立醫院就沒有必要通過開展特需服務來創收了,能夠更好地保障基本醫療,堅持其公益性屬性。
編輯:于瑋琳
關鍵詞:特需 服務 公立醫院 醫院 醫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