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2014全國兩會>“焦點”訪談 “焦點”訪談
郭大成:中國教育需要“好聲音”
改革是一個漸進過程,急不得
學校教育只是成才的一個環節。很多人成才除了通過學校教育之外,還要通過自己在實踐中的努力,加上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如果全社會都能樹立這種觀念,就會給教育“松綁”,否則教育會不堪重負,受教育者也會承受很大壓力。
教育在線:社會各界包括家長對學校寄予很大希望,希望能把孩子培養“成才”,學校、家庭都備受壓力,您認為我們需要有一種什么樣的人才觀?
郭大成:很多家長都望子成才、望子成龍,但什么是“才”?需要我們辯證地去分析。其實,家長“望子成龍”是好事不是壞事,我很理解。但“龍生九子,各有所長”,“龍”不應只是“家”——科學家、政治家、企業家,也可以是“匠”——高級技能人才也是人才,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如果只按照一種“龍”的標準培養人才,教育會走向極端,經濟社會發展也會出問題。另外,我認為學校教育只是成才的一個環節,是打基礎的階段,不是成才的全部。很多人成才除了通過學校教育之外,還要通過自己在實踐中的努力,加上家庭教育、社會教育,最終成為某方面的人才。這可以稱之為“大人才觀”。如果全社會都能樹立這種觀念,就會給教育“松綁”,否則教育會不堪重負,受教育者也會承受很大壓力。因此,社會各界要轉變人才觀,給孩子和教育營造一個寬松的環境,并和學校一起努力培養孩子成人成才。
教育在線:錢學森之問曾掀起了社會各界對教育的大討論,您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郭大成:首先,我們要肯定,錢老提出的問題是非常重要的,確實應當引起教育界人士警醒和深入思考。我認為,對這個問題也要實事求是地看,不能說我們沒有培養出高水平的人才。但要正視,我們培養的高水平人才確實還比較少,這也需要一個比較長的過程。中國改革開放才短短30多年,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大學發展才100年左右,發展教育不能太著急。把回答“錢學森之問”作為未來教育發展的一個目標,我們才會有發展教育的動力。教育界人士既要只爭朝夕,又不能太急,否則不利于出好成果;外界也不要太急,否則教育界壓力太大,沒有發展空間,欲速則不達。
教育在線:從人才培養的角度看,您認為當前應當在哪些方面進行改革?
郭大成:就高等教育來說,一方面,大學應該著眼于挖掘學生成才的潛質,最重要的是調動學生的“內因”,想方設法讓學生學會自我學習、自我激勵、自我管理、自我服務。這就需要大學從內部機制上進行改革,保證所有工作都要為人才培養服務,讓學生成為學校的“主人”,從而激發學生的內因。另一方面,就像剛才提到的,人才是多樣化的,人才培養的任務不可能完全由大學來完成,大學應該打開校門辦學,和家長、用人單位、科研機構各個方面建立聯系,和社會各方面聯合共同培養人才。在這方面,我們北京理工大學正在嘗試建立學校與社會各界合作培養孩子成才的渠道,從去年開始我們創建了學校與家長的網上交流平臺,叫“家校彩虹”——學校把孩子在校學習生活的信息通過平臺與家長共享,共同探討孩子培養問題。另外,我們還與100多個中學建立聯系,探討大學教育與中學教育銜接問題。特別是我們與北京理工附中共同舉辦中學科技實驗班,我校的知名教授到中學去開科技講座課,使孩子們在中學階段就感受科技和學術的魅力,效果很好。
教育在線:近些年來,中國教育綜合改革正在穩步推進,您認為如何才能真正取得改革成效?
郭大成:就像剛才所說,首先社會要樹立一種全新的育人觀、教育觀,然后是制度設計,最后是操作層面,教育和人才培養才能走向良性循環。當然,在改革過程中,要允許有條件的學校進行試點,也要允許一些學校根據實踐提出試點內容進行試點,然后逐步放開推行。教育改革要著眼于整個教育體系,不能就某一領域單兵突進,而且改革是一個漸進過程,要給其足夠時間,不能急躁。
編輯:羅韋
關鍵詞:教育 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