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黨派·聲音>統戰理論 統戰理論
胡錦濤:正確認識和處理中國共產黨和民主黨派的關系
鞏固和發展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的政治格局
多黨合作必須認真堅持和遵循的重要政治準則
新中國成立后,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形成的《共同綱領》,成為多黨合作的政治基礎和基本政治準則。1997年,江澤民同志總結了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半個多世紀團結合作歷史經驗,提出多黨合作的四條準則:堅持鄧小平理論為指導,堅持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和綱領,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堅持“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2000年,《中共中央關于加強統一戰線工作的決定》提出,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堅持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堅持“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基本方針。
2005年,《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建設的意見》明確提出,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和基本經驗,堅持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基本方針,保持寬松穩定、團結和諧的政治環境。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都必須以憲法為根本活動準則,負有維護憲法尊嚴、保證憲法實施的職責。這些重要政治準則是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在長期團結合作中形成的政治共識,是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保持強大生命力的根本所在,為新世紀新階段多黨合作始終沿著正確的方向健康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政治規范。
我國民主黨派是各自所聯系的一部分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擁護社會主義愛國者的政治聯盟,是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同中國共產黨通力合作的親密友黨,是進步性與廣泛性相統一、致力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參政黨
各民主黨派同中國共產黨長期風雨同舟、患難與共,為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改造時期,民主黨派主要是民族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及其知識分子的政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后,民族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及其知識分子逐步成為自食其力的社會主義勞動者,民主黨派的性質隨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成為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政治團體和政治力量。
改革開放后,中國共產黨對民主黨派性質的認識有了新的發展。鄧小平同志指出,我國各民主黨派現在已經成為各自所聯系的一部分社會主義勞動者和一部分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的政治聯盟,都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政治力量。1989年,《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意見》強調,各民主黨派是各自所聯系的一部分社會主義勞動者和一部分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的政治聯盟,是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同中共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會主義事業的親密友黨,是參政黨。江澤民同志在第十九次全國統戰工作會議上,又明確指出民主黨派具有進步性和廣泛性的特點。2004年,憲法修正案把新的社會階層作為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納入統一戰線內部構成,政協章程也將“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寫入民主黨派性質的表述中。
2005年,《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建設的意見》進一步明確,新世紀新階段民主黨派是各自所聯系的一部分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擁護社會主義愛國者的政治聯盟,是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同中國共產黨通力合作的親密友黨,是進步性與廣泛性相統一、致力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參政黨。民主黨派組織各自成員積極參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反映和代表各自所聯系群眾的具體利益和要求,同香港特別行政區同胞、澳門特別行政區同胞、臺灣同胞和海外僑胞有著廣泛聯系,是發展先進生產力、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是實現祖國統一、民族振興的一支重要力量。
編輯:劉愛梅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 民主黨派 制度 領導 無黨派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