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食話食說食話食說
粥“被增稠”沒有多深奧
冬天的早晨,如果能喝上一碗粥,暖胃又暖心。然而對于選擇去粥鋪喝粥的眾多上班族,心里有點拔涼拔涼的。最近,網上流傳:很多粥鋪和快餐店出售的粥看似黏稠,其實并非是熬出來的效果,而是使用了增稠劑。此后,不少媒體追蹤,證實有些粥店確實使用了“特效增稠劑”,比如黃原膠。我們如何看待“被增稠”這檔子事呢?
增稠劑其實天天見
增稠聽起來有點嚇人,其實就是個天天在發生的事情。你見過食堂或餐館里的蛋花湯嗎?有經驗的廚師只用一個雞蛋就能讓一大桶湯看上去漂浮著許多雞蛋,秘訣就在于勾芡。淀粉引發的奇妙變化,科學上稱之為糊化,它讓湯變得濃稠,讓蛋花均勻懸浮在湯里,而不是沉到桶底。淀粉其實就是最樸素的增稠劑。大家吃過的肉皮凍,還有紅燒魚的湯汁在冷藏室里也會變成膠凍狀,這些能形成膠凍的物質叫做明膠,也可以叫做膠原蛋白,也是一種人們常見的增稠劑。
食品添加劑中的增稠劑有30種左右,它們賦予食品黏稠、適宜的口感。這些增稠劑中最常見的是改性淀粉和膠類物質,比如羧甲基淀粉鈉、羥丙基淀粉、瓜爾膠、黃原膠、果膠、明膠等。很多增稠劑都是來自于天然食物,比如海藻酸鈉、瓊脂等。新聞報道中的黃原膠其實也是玉米淀粉經過微生物發酵得來,從某種程度上講,也是“純天然”的。
增稠劑安全嗎?
增稠劑的安全性一般來說都非常高,而且它們也算“膳食纖維”,所以在很多食品中都沒有限制其使用量。媒體報道中,有些受采訪專家認為在粥里使用增稠劑違背了《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GB2760-2011)。這該如何理解?
首先,粥鋪賣的粥屬于現食現售食品,是否適用GB2760規范目前普遍存在爭議,這個在國外也沒有一個完美的解決方案。到底應不應該允許餐館用食品添加劑?完全不允許用幾乎不可能,比如醋、醬油、醬等調味料就不得不用。可以不允許使用防腐劑,但餐館使用的醬油里面含有的防腐劑是不可避免的。
其次,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看粥鋪使用增稠劑的目的是什么。
(1)如果使用增稠劑是為了少放米,那可能有以次充好的嫌疑,這就違背了食品添加劑的使用原則(食品添加劑使用應該符合的基本要求之一:不應掩蓋食品本身或加工過程中的質量缺陷或以摻雜、摻假、偽造為目的而使用食品添加劑)。
(2)有些店是將粥預先盛入塑料杯中,如果不使用增稠劑,放置一會兒粥就會分層,吃起來口感很差。所以如果增稠的目的是讓口感更好,就沒有違背食品添加劑的使用原則(可以使用食品添加劑的情況之一:提高食品的質量和穩定性,改進其感官特性;便于食品的生產、加工、包裝、運輸或者貯藏)。
最后,熬粥有必要使用增稠劑嗎?小火多熬一會兒,粥就能很黏稠,畢竟大米也含有淀粉,而淀粉本身就能增稠。另外,少加點堿面也有很好的效果。但是粥鋪在客人多的時候,后廚有沒有時間和耐心小火慢燉呢?有可能是為了省事,熬的時間不夠,只好用增稠劑“拔苗助長”。不過從成本效益考慮,商家就算舍不得放米,放淀粉顯然是比放食品添加劑更方便,也更省錢的選擇。據媒體調查,1公斤黃原膠35元,如果是買淀粉可以買20多斤。在網上查了幾個所謂的“粥寶”(增稠劑)的信息,配料也主要是淀粉或改性淀粉。
結論:
總的來說,熬粥并不是非用增稠劑不可。但只要沒有違背食品添加劑的使用原則,用了也無安全性問題,消費者不需恐慌。食品添加劑說起來好像很神秘,其實有不少都是受到我們傳統工藝的啟發。即使是所謂的“人工合成”、“化工產品”,其安全性也是受到嚴格科學程序的檢驗后才能上餐桌。不過食品添加劑亂賣亂用的現象在行業內確實存在,監管者需要把好這個關口。
(食品與營養信息交流中心供稿)
編輯:于瑋琳
關鍵詞:食品 增稠劑 添加劑 淀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