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深·觀察深·觀察
新一輪退耕還林需做好頂層設計
訪國家林業局經濟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劉璨
還山青、讓水綠,退耕還林作為中國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的一項重大工程,自1999年起開始實施,截至2012年,共完成退耕地造林1.39億畝,惠及3200多萬農戶,相當于再造了一個東北、內蒙古國有林區。
然而,耕地在中國向來是稀缺資源。隨著城市化和工業化的進程,涉及中國1/10耕地的退耕還林工程,進入一個十分微妙的時期。目前,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會同國家林業局等部門正在研究起草啟動新一輪退耕還林相關方案。是推進,還是維持?新一輪方案的重點落在何處?記者就此專訪了國家林業局經濟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劉璨。
記者:啟動新一輪退耕還林,會不會影響到18億畝耕地紅線?
劉璨:這個對整個糧食安全,對土地不會有太大影響。2013年國土部公布全國耕地面積是20多億畝的土地,比原來我們講的18億畝,多了2億畝耕地。
現在即使政府不退,不實施退耕還林,(外出務工)農民也會自然而然放棄這部分耕地,與其這樣,還不如采取一些生態恢復措施,解決這些問題。
記者:退耕還林一直是政府進行周期補貼,下一步還會再繼續嗎,如果繼續下去,政府投入會不會更大?
劉璨:第一輪補貼是從1999年開始實施的。2007年以后,對到期的,我們減半進行補助。所以第三輪可能會繼續補貼,但是需要考慮到,我們國家給予農村土地的其他補貼及其他一些扶持,這些東西要綜合考慮進行。
目前,亟待退耕還林的還有6500萬畝陡坡耕地,4000多萬畝嚴重沙化耕地,大都是“難啃的骨頭”。國家林業局正在編制生態脆弱地區的退耕還林工程規劃。規劃的主要目標,即至2020年完成治理8000萬畝25度以上的坡耕地和嚴重沙化耕地。
記者:如果重啟新一輪退耕還林,工作重點會跟第一輪有什么不同嗎?
劉璨:第一輪主要是把退耕地做出來,對它進行一些補貼。當時我們開展了一些工作,但也有不足的地方。在新一輪退耕還林過程中,要考慮生態效益,也要考慮它的經濟效益及能否給農民帶來持久的收入問題。
第二,要解決勞動力出口問題。
第三,要加強培訓。我們要提高農民的生態意識和環境意識。
第四,要進行相關基礎設施建設,為相關的產業化打好基礎。
在退耕還林中,能不能把農村的產業發展、區域經濟的發展,很好地結合起來,形成一部分小城鎮,或者是在小城市里提供就業機會,這樣才會減輕退耕還林對耕地的壓力。
記者:退耕還林不光是生態修復工程,也是社會系統工程。您覺得實施退耕還林,會給中國帶來最大的變化是什么?
劉璨:從我們研究結果或者調查結果來說,一是增加農民收入。
二可增加勞動力外出,減少土地壓力。
三退耕還林以后,有1.39億畝坡耕地和沙化土地轉成了林地,增加了國家森林的植被恢復,可改善國家生態環境。
還有一個副產品,老百姓改變過去的廣種薄收的習慣,來從事集約化經營的過程。
還有就是農民產權意識的覺醒。2003年以來,農民產權意識逐步提高跟退耕還林產權意識的界定有很大的關系,至少有推動作用。所以退耕還林工程,它是一項工程,更作為一個引子推動了整個農村經濟,農村結構的變化。
目前國家退耕還林的補貼標準還是2004年制訂的,在未來發展中,要根據不同經濟區域制訂相應的標準,實行生態購買和生態補償相結合的制度,在資源配置中,要充分體現出市場機制的作用。
記者:啟動新一輪退耕還林,如何兼顧各方利益,讓各方的利益都能最大化?
劉璨:這里涉及的主要利益,一個是中央政府,一個是地方政府,還有一個是農民。作為中央政府必須在財政預算里做出很大的一塊,尤其涉及整個國家的國土安全的一些地方。
第二個就是中央政府跟地方政府的關系要理順。就是說在誰的地方,誰就要承擔相關的生態責任,同時要有相關的一些財政支出的配套,要保證農民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能夠有相匹配的收入。還要解決它的勞動力轉移問題和就業機會的尋找問題。
編輯:羅韋
關鍵詞:退耕 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