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聲·政情>解讀解讀
習近平4篇署名文章說了啥?
習近平主席在比利時《晚報》發表署名文章。
3月29日,在對比利時進行國事訪問并訪問歐盟總部前夕,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比利時《晚報》發表題為《中歐友誼和合作:讓生活越來越好》的署名文章。在此次的訪歐行程中,習近平主席已經在歐洲媒體上發表了4篇署名文章。專家認為,這打破了中國國家主席出訪的習慣做法,可以說是又一次外交創新。
訪問比利時行程
3月31日-4月1日
赴布魯塞爾訪問歐盟總部,歐洲理事會主席范龍佩與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將接待習近平主席,雙方將簽署經貿、科技、電信、教育等合作文件。
4月1日
習近平主席將在比利時西北部城市布魯日的歐洲學院發表關于中歐關系的演講,該學院也是歐盟公務人員的培訓地。
3月29日 在對比利時進行國事訪問并訪問歐盟總部前夕,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比利時《晚報》發表題為《中歐友誼和合作:讓生活越來越好》的署名文章。
比利時《晚報》是比利時的一份法語日報,創刊于1887年,是比利時最受歡迎的報紙之一。
摘 要
《中歐友誼和合作:讓生活越來越好》
我曾看到兩個故事:有位比利時人,從2004年起,一直在中國西南邊陲指導當地農民種植咖啡豆脫貧致富。有位中國人,1990年來到比利時,用高超的醫術,讓眾多患者擺脫疾病的困擾。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讓我感受到中歐友誼和合作的強大力量。
比利時是歐盟總部所在地,被稱為“歐洲心臟”。“心臟”脈動越有力,就越能為中歐合作輸入更多血液。
3月28日 在對德國進行國事訪問之際,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德國《法蘭克福匯報》發表題為《中德攜手合作造福中歐和世界》的署名文章。
《法蘭克福匯報》是德國的一份全國性日報,創刊于1949年,發行量超過35萬份,是德國最具國際知名度的報紙。
摘 要
《中德攜手合作造福中歐和世界》
5年前,我曾經訪問德國。那時,歐洲正處于國際金融危機陰霾之下,歐債問題初露端倪,唱衰歐洲之聲甚囂塵上。中國毫不遲疑選擇同德國和歐洲加強合作,共克時艱,始終對歐元保持信心,一如既往堅定支持歐洲一體化。
5年后的今天,歐債問題趨于緩解,歐元依然堅挺,歐洲一體化進程取得了新進展。德國作為歐洲經濟的“發動機”和“穩定錨”,正引領歐洲加快復蘇步伐。
3月25日 在對法國進行國事訪問之際,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法國《費加羅報》發表題為《特殊的朋友 共贏的伙伴》。
《費加羅報》創刊于1825年,是法國國內發行量最大的報紙。
摘 要
《特殊的朋友 共贏的伙伴》
50年前,毛澤東主席和戴高樂將軍以卓越的戰略眼光和非凡的政治勇氣,推動中法兩個偉大國家實現握手,為國際社會樹立了不同社會制度國家和平共處、合作共贏的典范,對國際戰略格局產生的重大深遠影響延續至今。
中國人講“知行合一”,法國人講“打鐵方能成鐵匠”,都強調要把思想轉化成為行動……我相信,我們一定能夠達成新的重要共識。
3月23日 在對荷蘭進行國事訪問并出席第三屆核安全峰會之際,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荷蘭《新鹿特丹商業報》發表題為《打開歐洲之門 攜手共創繁榮》的署名文章。
《新鹿特丹商業報》是荷蘭最有影響力的日報之一,日均發行量21.8萬份,位居荷蘭第四。
摘 要
《打開歐洲之門 攜手共創繁榮》
我這次訪歐是為和平而來。中國有句古話:“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當前世界需要發展,發展需要和平。中國人民同各國人民一樣,既要爭取和平的國際環境發展自己,又要通過自身的發展維護和促進世界和平。
荷蘭海牙核安全峰會肩負規劃核安全進程未來藍圖的歷史使命。保障核材料和核設施安全,有效應對核恐怖主義威脅,不僅事關各國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也事關人類可持續發展。
【看點1】
刊發署名文章是外交創新
當地時間3月23日,在對荷蘭進行國事訪問并出席第三屆核安全峰會之際,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荷蘭《新鹿特丹商業報》發表題為《打開歐洲之門 攜手共創繁榮》的署名文章。
這樣的安排令外交界人士眼前為之一亮。中國翻譯協會副會長、中國駐新西蘭前大使陳明明對新京報記者表示,在他的印象中,這種做法此前很少。
據陳明明介紹,出訪發表署名文章是一種國際上常見的做法,此前中國總理和副總理出訪,經常在到訪國的報刊發表署名文章。中國國家主席出訪的時候,習慣做法是接受到訪國媒體聯合采訪。“習近平主席采取在訪問國報刊上發表署名文章,這是一種創新。”他說。
在這篇文章中,習近平主席的語言風格樸實,用拉家常一般的話語來開頭:“3月22日,我飛赴荷蘭,展開我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以來對歐洲的首次正式訪問”。
【看點2】
文章中談及出訪行程
隨后幾天,人們發現,每到一個地方,習近平主席都會在當地媒體上發表一篇署名文章。
隨后的文章發表在法國《費加羅報》、德國《法蘭克福匯報》和比利時《晚報》上面。
新京報記者梳理發現,四篇稿件的中文字數都差不多,在1750字左右。幾乎每一篇都是用大白話來開頭,增添親切感。
比如在比利時《晚報》上發表文章的開頭講了一個故事“我曾看到兩個故事:有位比利時人,從2004年起,一直在中國西南邊陲指導當地農民種植咖啡豆脫貧致富。有位中國人,1990年來到比利時,用高超的醫術,讓眾多患者擺脫疾病的困擾”。
在德國《法蘭克福匯報》上的文章開頭則直接說“我很高興在萬物復蘇的早春時節再次來到德國”。
在大多數文章中,習近平主席都會對自己的行程進行提前的預報。
在荷蘭《新鹿特丹商業報》的文章中,習近平主席談到了在荷蘭海牙舉行的核安全峰會。如果足夠細心,還能夠從文章中提前窺見一些訪問的成果。在比利時媒體發表的文章中,習近平主席表示自己“將對比利時進行國事訪問,并訪問歐盟總部”。
【看點3】
“三中全會”成熱詞
在法國《費加羅報》的文章中,習近平主席稱“在3天的訪問中,我將同奧朗德總統等法國領導人充分交換意見,并將共同發表新的聯合聲明和中長期合作規劃”。有專家分析稱,這份中長期規劃是很重要的一份文件,此前中國很少與他國簽訂。
四篇文章的結構各有側重,比如荷蘭媒體上除了中荷關系,也用很大篇幅講到中國和歐洲的關系。
在《費加羅報》的文章中,文筆仿佛有了法蘭西浪漫的情懷,緊扣中法建交50周年,用大段的排比句,闡明了中法關系50年的風雨之路。文章中多次引經據典談到了中法關系,用“五十而知天命”形容中法關系50年的風風雨雨。
在德國媒體的文章中,絕大部分篇幅是在講中德合作,特別使用了很多數字來佐證,比如“有8200多家德國企業在華安家落戶,超過2000家中國企業在德國站穩腳跟”等。
值得注意的是,“三中全會”這個詞在其中兩篇文章中都有體現,而且還進行了相關的闡述。在習近平訪問歐洲的幾次演講中,也同樣提到了“三中全會”。歐洲問題專家稱,這是因為西方國家非常關注中國今后如何改革和發展。目前中國未來改革的藍圖就是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中國主動宣講,是要告訴西方國家中國將往哪里走。
編輯:顧彩玉
關鍵詞:習近平 署名文章 發表 中國 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