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正能量正能量
王國順:缺教具 我來做
王國順用秸稈扎框架,用黃泥捏模型
缺教具 我來做
“三尺講臺是我的田園,既然莊稼人不怕頂風冒雨,那么教師就要經歷困難和挫折。唯其如此才能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和熏陶一代又一代人。”王國順是安徽省阜陽市潁東區(qū)口孜鎮(zhèn)中心學校教師,他的辦公室里常有各種用礦泉水瓶、舊紙盒、廢棄的金屬及泥土等原材料制成的組合模型,乍看粗糙,經了解才知道是王老師花時間下功夫制作的教具。他自制教學土教具760多件,獲國家專利13項,指導師生制作教具1300多件。
秸稈教具啟發(fā)學生
王國順1954年出生于阜陽市潁東區(qū)口孜鎮(zhèn)的農民家庭,1973年1月畢業(yè)后回鄉(xiāng)當了一名鄉(xiāng)校老師。當時的農村學校條件簡陋,課堂教學中實驗器材嚴重匱乏。學生們對課程中一些視圖原理以及抽象的概念不易理解。“學生見識少、基礎差,像物理實驗課只能教師課堂講實驗,學生課下背實驗。一個概念、一條定律往往磨破了嘴皮,學生仍像在聽天書,教學效果很差。”
如何能讓他們聽得懂、學得會,掌握物理原理呢?王國順試著用黃泥、秸稈扎一些簡單的道具拿到課堂上使用,效果確實好。
初試成功下,王國順開始用秸稈扎成各種框架,用黃泥捏成各種模型,學生逐漸開了竅,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課堂教學效果。于是,這一做就做了將近40年。“王老師的教具其貌不揚,但用于解釋物理學科的定義及概念非常好,他指導我們自己操作演示,看到現象就學會了。”九年級2班的任飛翊說道。
勤勉生活擠出時間
為了籌措制作教具原材料資金,王國順常利用寒暑假時間收廢品,去外地用板車拉煤賣。在1977年嚴冬一次上淮南拉煤的路上,他睡在路邊板車下面,第二天醒來時才發(fā)現被子上足足有兩公分厚的雪。幾十年來,在教具制作上王國順為學校節(jié)約了將近20萬元的教學資金。
“制作一件教具,平均要花一個多星期的時間。”作為一個民辦學校教師,既要教學又要種地,還要照顧老婆孩子。王國順于是加快生活節(jié)奏,合理安排時間。白天的事多,盡力做室外的事,晚上鉆研教材,構思教具,節(jié)假日和雙休日也經常花在了制作教具上。
教學之余,王國順儼然是一位勤雜工。幻燈機、錄像機壞了,喇叭、錄音機不響了,辦公桌、課桌、椅子毀了都是他修理,還包括疏通廁所的下水道。同時,他還在班里因人制宜增設了實用技術培訓課,讓學生在學校里通過學習得到鍛煉就能掌握一技之長。學生劉勤靠在學校學到的實用技術到外地打工,月入不菲,而今返鄉(xiāng)開辦家電維修部,拿著10萬元的年收入。
“王老師的教具讓我大開眼界,那些日常用品在他的手下變得非常神奇,一個螺絲都能發(fā)揮巨大的作用。”八年級3班學生蔣慧亞說道,“他經常說我們是他種的一季季‘莊稼’,教室是他的一塊麥地,講臺是他的打谷場,他來學校教書就是為了一場場‘豐收’。”
年近花甲,王國順仍然堅守教學一線,退休后他準備將全部教具捐獻給學校。即將退休的王老師最大的心愿,就是成立團隊,建設實驗室,帶動更多年輕教師投身自制教具和教育事業(yè)中來。王國順說:“教育是我的生命,教師是我一生鐘愛的職業(yè),自制教具是我作為教師的價值所在。”
編輯:付鵬
關鍵詞:教具 王國 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