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眾說眾說
副市長失聯,真相莫再遲到
14日起,網上不斷有帖子曝出:洛陽市副市長郭宜品已失聯月余,當地警方已成立專案組進行排查。今天上午,記者向洛陽市委宣傳部新聞科證實郭宜品確實失聯,目前警方仍在全力排查,對此前是否被雙規等表示不便透露。(9月16日《法制晚報》)
反腐聲勢之下,違紀官員失聯并非孤例。但是一個地方的警方滿大街搜尋一個副市長還是聞所未聞。更重要的是,這樣的離奇事件曝光之后,當地方面的一些反應和應對更是匪夷所思,令事件的種種疑點驟升。
如果說問題官員迫于被調查的壓力,孤注一擲提前逃竄是一種偶發現象,那么,當這樣事件發生之后,消息的公布卻是源自網友的網帖,而非官方的正式公告,無論如何,都難以被視為是“意外”事件。官員失聯的一個多月后,才被蹊蹺的網帖曝光,退一步想,如果郭在這一個月以內已經被找到,失聯一事是否就永難公之于眾?如此珊珊來此的“透露”,是否證明當地一開始低估了官員失聯的嚴重性?而在這期間,事件又經過了怎樣的轉變,當地的應對發生了什么變化?
較之于當下眾多問題官員在事先“毫不知情”下的被調查,郭的提前失聯,顯然構成一個鮮明的反差。到底是如一些質疑所顯示的,郭此前就已被雙規還是自知被調查才聞風而逃?如果是提前知曉會被調查,那么這樣的信息又是通過何種渠道獲得的?且其同時與兩名商人一起失聯,就更令人遐想。這之中是否有相關反腐調查信息的違規外泄,值得深究。
從郭的任職表現來看,其被調查或是意料之中。其在擔任伊川縣委書記的2010年3月,就因伊川縣國民煤業公司發生特別重大煤與瓦斯突出事故,而受黨內嚴重警告處分;2013年8月,又被舉報成立“訓誡教育中心”,用來關押上訪人員。然而,就是這樣一名屢遭舉報的官員,在該縣各界人士的測評中,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的滿意度卻高達99.2%。一邊是遭遇民眾的舉報,一邊是在測評中接近“滿分”的評價,如此失衡的官員綜合評價,為何未能適時引發相關部門的重視,而是在升職三個月后出現失聯的局面?
難以想象,一個屬于省管干部的副市長,才失聯一個多月后才被公眾知曉。這對于政府信息公開不足的提醒無疑是刺目的。據報道,郭本來掛帥治理洛陽市的三輪車非法營運現象,并要求每天開會,但從7月底開始,包括當地主要領導在內,都已經聯系不上他,會議也就停止了。一項重點工作就因為一位官員的離奇失聯而停止,也未見任何向公眾的解釋,當地如是低能見度的政府信息公開現狀,或為郭的悄然失聯埋下了伏筆,也是其能夠成功失聯的大背景之一。
據當地官員透露,“大概在7月底,郭宜品向市長請假,說要帶母親去北京看病,已經約好了醫生。”看來郭的失聯已經是蓄謀已久。面對這樣的出走準備,相關方面為何未能提前洞察?這對當下的反腐工作無疑提出了警示:切莫低估一些問題官員對于反腐調查的應對能力和反應。
副市長仍舊處于失聯狀態,但當地的官方網站,已找不到其名字和簡歷,這足以證明此前相關方面對于郭的違紀行為并非毫不知情。刪除簡歷算是一種逼不得已的“切割”。然而,在反腐的嚴峻形勢下,一名官員的離奇失聯,無論如何都應該是一起責任事故,這恐怕是無論如何都難以切割的。借機審視反腐工作中所可能存在的漏洞,殊為必要。反腐日深,對一些問題官員的可能失聯和逃竄傾向,相關方面更需要作出有針對性的預防和阻滯。而就政府的信息公開而言,如何真正使得官員的行蹤被納入看得見的監督之下,郭的失聯正是一個典型的反例。
副市長失聯,眾多猜疑與遐想仍舊在發酵。如今,追查郭的同時,相關方面也應該盡早公開這次失聯事件的來龍去脈,否則,一名可能嚴重違紀的失聯官員,再搭上整個當地政府的公信力,實在得不償失。同時,這次事件所呈現出的發生鏈條,更警示官員管理的信息公開,仍亟待強化,這應該是審視此事所不能或缺的公共反思。(朱昌俊)
編輯:曾珂
關鍵詞:郭宜品 洛陽市副市長失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