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策論策論
“品德可加分”需要回應兩個疑問
自去年9月中下旬以來,全國各省份招生考試部門就開始陸續發布2014年高考相關信息。截至目前,31個省份均已正式出臺高考新政。其中,各地加分大瘦身最引人關注。與此形成強烈反差的是,13個省份加分項目中提及思想品德及見義勇為,北京、浙江、四川三省市甚至獎勵加20分。
高考加分的目的,在于選拔特殊的優秀人才。這種制度設計的初衷和本意,沒有任何問題。可問題是,高考加分在現實中頻頻走樣,高考加分往往成為一些有權有勢有錢學生的高考捷徑。雖然,高考加分的細則非常清楚,何種項目可以加多少分一目了然,但是因為所有的加分都是由人來審核的,加分的具體制度又存在公開不夠、審核過粗、處罰過輕等情形,高考加分中的舞弊現象也就不足為奇。
那么,高考加分應該如何改革呢?一個大前提是,必須減少高考加分,能不加的就不加,能少加的就少加。這是一種基于現實的務實考量。一方面,高考最重要的價值在于公平,如果高考加分在一定程度上動搖了這種公平,就應該在權衡和取舍之下,減少高考加分,這一點毋庸置疑;另一方面,高考加分總是容易出問題,制度建設總是讓人感覺沒有到位,那倒不如直接減少高考加分,減得越多,可操縱的空間就越少。就像取消“點招”一樣,誰都知道這可能讓一些優秀的人才被刷下,但是沒有辦法,高考的主要功能更需要保障。
同時,一個小前提是,必須保障高考加分的合理,加分的指向應該與人才有關,加分的內容必須可以量化,加分的考核必須可以公開。只有高考加分做到了細節真實、制度完善,高考加分才能成為一個正向的設計,而不是一個有損高考和考生權益的東西。
以這樣的視角看,“品德可加分”就存在兩個問題需要討論。一是,品德是否必須成為加分項?在高考加分正在減少的大背景下,大趨勢下,如果品德不是必須的加分項,就不必納入。盡管,沒有人否認品學兼優的學生,是最理想的學生,品德也應該是人才的應有內涵;但是,高考不是感動中國人物的評選,高考畢竟是專業人才的選拔。在常識層面上,評價專業人才,更主要的標準是其專業的素養與潛力,而不是其品德。所以,品德作為參考內容或許更符合高考選拔的本質,同時,這也不妨礙錄取“指揮棒”對高考考生品德的引導。
二是,品德可加分如何具體化?有時,一個措施說起來是容易的,也是可以產生良好效果的,但是其可行性直接決定了最初的善意能否完全釋放出來。品德可加分也是如此。品德本來就是抽象的東西,它更可能體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到底該如何將這種內在的東西具體化呢?是所在學校的鑒定,還是學生的自我評價,抑或是種種榮譽稱號?這些內容都可能偏離常態的品德。雖然,見義勇為可加分的爭議會少些,但是何謂見義勇為本來就存在爭議,同時對于高中生來說,號召其見義勇為風險會不會大了些?
我們當然希望看到,學生在積極迎考的同時,還積極參與社會生活,在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還不斷提升自己的道德情操。只是,有時對品德的強調和重視應該符合其規律,對品德的引導和鼓勵應注意其方式。顯然,“品德可加分”就面臨兩個需要討論的問題:必不必須;如何具體化。只有對這兩個問題的回答讓人信服,“品德可加分”的爭議和質疑才能消除。(李劭強)
編輯:于瑋琳
關鍵詞:高考加分 品德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