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要聞
梅雨下不停 大汛成定局?
新華社北京7月3日電題:梅雨下不停 大汛成定局?——聚焦近期大范圍強降雨
新華社記者林暉、王宇、陳剛
自入汛以來,長江中下游仿佛“泡”在水缸里,一輪又一輪的強降雨毫無停歇的跡象,原本陰雨綿綿的“梅雨季”變成了“暴雨季”。
為何入汛以來南方降雨格外多?厄爾尼諾是“捅破天”的“元兇”嗎?“七下八上”的主汛期會不會發生類似1998年那樣的大洪水?記者就此采訪了權威部門和專家。
15輪強降雨密集“轟炸” 梅雨季暴雨頻發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這是古人對江南梅雨時節的生動描述。然而,今年的梅雨“脾氣”古怪,下起雨來不是“淅淅瀝瀝”,而是異常“兇猛”。
6月16日,上海入梅不久即遭遇首場“下馬威”。從16日夜間開始的這場特大暴雨橫掃全市,部分地區雨量超過240毫米,這個數字已經接近244毫米的常年梅雨總量。上海每年的梅雨季平均有21天,可以說,上海“一天之內把21天的雨全下完”。
在江蘇,26日以來的強降雨讓多地開啟“淹城模式”,城市“看海”、村莊被淹、近百萬畝農田受澇。南京理工大學宿舍區一樓幾乎都被淹,而常州市芳渚村整個“泡”在水中。
據統計,入汛以來,南方地區共發生了15次強降水過程。僅6月份,就有江蘇金壇(274.6毫米)和江西德興(243.7毫米)等8個監測站點日降水量突破歷史極值。
國家氣候中心氣候監測室副主任王遵婭認為,如此密集的強降水主要是因為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持續偏西偏強,其西側的西南暖濕氣流向北輸送強盛,為江南和華南地區帶來豐沛的水汽,進而產生偏多的降水。
受強降雨影響,長江、淮河等流域的部分地區河流水位上漲,太湖平均水位28日漲至3.86米,超警戒水位0.06米,是2012年以來首次超警,長江下游支流滁河襄河口閘水位站(安徽省全椒縣)、秦淮河東山水位站(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洪峰水位分別超過歷史最高水位0.16米、0.43米;淮河出現今年以來最大洪水過程;多個省(區、市)的部分低洼地區出現嚴重內澇或積澇,道路中斷,部分農田被淹。
厄爾尼諾持續時間或創歷史紀錄 1998年大洪水重現可能性小
今年汛期的氣候背景是持續一年有余的厄爾尼諾現象。正是厄爾尼諾事件的持續發展,使得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偏強,其西側暖濕氣流強盛,持續影響我國南方地區。本次厄爾尼諾事件始于2014年5月,目前已經持續了14個月。
“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厄爾尼諾事件為16個月,本次厄爾尼諾事件有可能打破這個記錄,持續超過16個月,成為歷史上最長的一次厄爾尼諾事件。”國家氣候中心氣候監測室正研級高工周兵介紹。
據了解,世界氣象組織已經把當前的厄爾尼諾事件判定為“中等強度”。大多數的氣候模式預測結果都表明,未來幾個月熱帶太平洋將繼續增暖,并發展成一次強厄爾尼諾事件。
“雖然持續時間長,但當前厄爾尼諾的強度還比不上1998年。”周兵介紹,1997年到1998年間,赤道中東太平洋累積海表溫度指數增暖了23.5度,屬于“極強厄爾尼諾事件”。而到目前為止,本次厄爾尼諾事件僅累積增暖10.9度,暫時屬于“中等強度厄爾尼諾事件”。
此外,今年與1998年入汛時間明顯不同。1998年4月12日,華南就已經入汛,至當年7月26日結束,結束日期較常年偏晚;而今年5月5日華南才入汛,為近37年最晚。
國家氣候中心總工程師李維京認為,綜合厄爾尼諾及當前大氣環流背景等因素,今年發生類似1998年大洪水的可能性小,應該不會出現類似1998年全流域洪水的情況。
近期暴雨仍不停歇 “接力棒”傳至浙閩贛湘黔桂
入汛以來,“雨神”在長江中下游頻繁“蕩秋千”,主雨帶位置在江淮—江南之間來回擺動。這也使得江淮和江南北部反復遭遇暴雨襲擊,成為“重災區”。
中央氣象臺最新預測表明,7月伊始,強降雨帶將明顯南壓,浙江、福建、江西、湖南、貴州、廣西將接過降雨“接力棒”,部分地區可能出現大到暴雨,局地大暴雨。預計3日至4日,強降雨帶仍將維持在江南中南部、貴州、廣西中北部等地,雨帶較窄、穩定少動且雨勢較強,中央氣象臺持續拉響暴雨黃色預警。
值得注意的是,西北太平洋正成為“臺風生產線”,近日連續生成了兩個臺風。其中第9號臺風“燦鴻”在3日凌晨由強熱帶風暴級增強到臺風級,第10號臺風“蓮花”在菲律賓馬尼拉東偏北方洋面上移動,強度緩慢增強,未來對我國的影響值得高度關注。
中央氣象臺預計,受臺風“燦鴻”和“蓮花”影響,9日前后,我國東部和南海東北部海域將出現較大風雨天氣。而未來10天,西北太平洋還將有1至2個臺風生成。
國家防總副總指揮、水利部部長陳雷認為,今年厄爾尼諾現象持續發展,氣象年景偏差,要清醒認識和準確判斷當前防汛抗洪形勢,立足于防大汛、抗大洪、防強臺,全力做好各項防御工作。(完)
編輯:鞏盼東
關鍵詞:梅雨 大汛成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