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要聞
湯原縣塑造黑龍江“紅旗渠”精神:跨越半世紀的引水接力
新華社哈爾濱3月26日電題:一場跨越半世紀的引水接力——湯原縣塑造黑龍江“紅旗渠”精神
新華社記者惠小勇、閆睿
一個小型圖片展引爆了情感大反響。黑龍江省湯原縣近期舉辦的“紀念引湯灌區工程建設56周年圖展”吸引不少居民扶老攜幼前來觀看,許多觀者笑著來,哭著走。
3月,記者踏上渠首湯旺河大橋,北望高山峻嶺,好一股凜然之氣。循此走訪發現,這個歷經3階段、32年建設的灌溉工程,滲透著10多任縣委班子、4萬多基層干部群眾艱難困苦玉汝于成的精氣神兒。已潤澤全縣40多萬畝土地的湯旺河灌渠,堪稱黑龍江的“紅旗渠”。
一項艱苦奮斗、百折不撓的跨世紀工程
湯旺河發源于小興安嶺東麓邊緣山區,流經湯原縣44公里后注入松花江。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就有人在河流沖成的小片水田試種水稻,無奈面積有限,還有洪災不斷侵擾著百姓的安寧。
1958年秋,中共湯原縣委號召全縣人民自己動手修灌渠,1.2萬名湯原人開始劈山鑿石,一鍬一鏟向夢想進發。至次年5月中旬,初戰告捷,恰逢春灌,勝利等3個鄉鎮100余戶的3千畝水田用上湯旺河水。
這次會戰干了3年,人拉肩扛完成280萬土石方。誰承想一層石頭一層柳條的柳石壩,因1961年夏季的一場洪水,大部分被沖毀。
起步難,難不倒湯原人建渠的決心。1975年12月工程再度啟動,全縣16個公社、超過3萬名干部群眾參與持續12年的大會戰。
1977年,20來歲的肖剛趕了一天的山路來到工地后卻傻了眼:吃發糕、玉米碴子,住土和草覆蓋的板房。“棉衣棉褲當被子,早上結著厚厚一層冰碴。”但他很快被大家十足的精神勁頭所感染:各隊“你爭我趕”互下挑戰書,爭“流動紅旗”,涌現出一批鐵姑娘隊、父子班、青年突擊手。
“大腦山的巖石硬,沒機械就用炸藥崩,一塊50公分長的石頭,3個人整整一天才拿下來。”肖剛回憶說,“每當廣播里念到表揚自己的稿件,會高興地半個月睡不著覺。怕別人攆上來,只能不斷加力。”
與肖剛前后腳,高中畢業僅25天的郝建民,參加了解放崗會戰。有一天后半夜,坐在車轅上的郝建民睡著了,隊長一聲喊,慌亂中的他喊錯趕牛的口令。“老牛一腳踩在我腳上,連疼都不知道咋喊!”顧不上劇痛,他又沖到一線。
到了1987年,工程因資金短缺再次停工,這一階段全縣共挖渠18.3公里,最深至16米,進水閘流量從48立方米/秒增至160立方米/秒,新增灌溉面積近3萬畝。
引水接力沒有停。1998年工程第三次開工,這一階段雖有資金保障、專業的機械設備和施工隊伍,可又遇到“三大交叉兩大崗”等硬骨頭,新時期干部群眾依然發揚會戰精神攻堅克難,到2014年底,完成工程量795萬方。如今,長達60公里的人工河似臥龍流轉,收灌溉、航運、發電之利。
一隊矢志不渝、始終如一的領頭人
在紀念引湯灌區工程建設的圖展上,有多幅上世紀70年代湯原縣委書記趙如愚的照片。工地上他躬身推車運土石,一路小跑;人群里他扶鍬揮汗,笑容滿面;大堤上他肩挑土籃,一身泥土。人如其名,湯原干部群眾至今為老書記帶領群眾苦干、實干的愚公移山精神所感動著。
“引湯工程”得以持續,一個關鍵的因素就是干部帶著群眾干,一屆干給一屆看。回望這57年,工程曾幾次畫上休止符,但始終沒有半途而廢,得益于10多任縣委班子堅守“功成不必在我”,始終如一接力賽跑。
1998年,時任湯原縣委書記田立英以“巾幗不讓須眉”的風范跑資金、找專家,力推工程,以農業開發骨干配套一期名義再次上馬。人們至今記得她,披著紅圍巾經常察看施工現場那風風火火而又柔柔弱弱的身影。
從副縣長到縣長、縣委書記,現任湯原縣委書記王鵬飛已在湯原縣工作15年,“引湯工程”始終是他抓的一個主要項目。有人說他進步慢、沒出息,而他卻說:“能在前輩的基礎上干成這項惠民興農的工程,真是無怨無悔!”
從建設者到管理者,肖剛后來成為湯原縣水利工程公司總經理,郝建民當縣水務局長也有10個年頭。像他倆一樣,湯原縣不少干部把自己的青春、事業奉獻給了“引湯工程”。
肖剛2014年3月退休,有人給他介紹月薪1萬元的工作,他沒動搖,又“回到”引湯灌區工程,分文不取。“在一線,是水利人的榮幸,湯原灌區是我這大半生魂牽夢繞的念想。”
一條凝聚民心、澤潤民生的惠民河
“三戰引湯”,效果顯而易見:將提水灌溉改為自流灌溉;把低產田改造成高產田;引湯旺河水補充地下水,改善生態。今天,引湯工程讓4個鄉鎮、兩個農場的20萬農民嘗到甜頭,糧食增產、旱澇保收為當地大米贏得“南五常北湯原”的美名,遠銷至上海、廈門等地。
灌區建設,既關乎國家的“糧袋子”,又關系農民群眾的“錢袋子”。對于湯原來說,這是國家投資與自力更生的結合果實。“1958年,國家提供400萬元資金。而到1975年二期建設起初,國家1分錢沒投,全靠縣里自籌。到了第三階段,1998年到2008年是國家、地方投資各一半,2009年以后才取消地方匹配。”郝建民說。
新時期有了國家大批投資,縣委、縣政府更不敢懈怠。據了解,當地每年在項目批復后,縣領導即牽頭召集會議,協調解決具體問題。在工程款使用上,形成嚴格的招投標制、法人制、監理制、合同制模式。竣工后,先實行自檢、抽檢、監理檢,僅長期駐扎在工地的就有20多名技術人員,工程同時接受中央、省、市各級部門的隨時審計。
農民成了實在受益者。湯原縣勝利鄉合力村合力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擁有1000多畝土地。理事長曹樹國告訴記者,2002年前使用三級泵站提水灌溉,千畝地一年的電費就近13萬元,用上自流灌溉12年,僅此一項省下150多萬元。“湯旺河水質優量足,大旱年份也不用再為莊稼地發愁。”
“引湯工程”還在繼續。記者近日在施工現場看到,湯原縣正在整合建設80萬畝“大灌區”。這條匯聚黨心民意的湯旺河,將給全縣27萬人民帶來更加實在的美景。(完)
編輯:鞏盼東
關鍵詞:黑龍江“紅旗渠”精神 湯原縣 引水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