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要聞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遺屬家祭
11月29日,來自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金城學院的近百名大學生來到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花神廟地區叢葬地,手捧他們用蘿卜刻出來的長明燈,向遇難同胞默哀靜思,并朗誦愛國詩歌,以此來牢記歷史、勿忘國恥。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花神廟地區叢葬地位于南京雨花臺區花神大道旁邊,紀念碑由一塊巨石做成,一段“自1938年1月至2月的40余日內,共掩埋了中國軍民尸體7000余具……”的碑文述說了那段慘痛歷史。中新社發 泱波 攝
11月29日,來自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金城學院的近百名大學生來到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花神廟地區叢葬地,手捧他們用蘿卜刻出來的長明燈,向遇難同胞默哀靜思,并朗誦愛國詩歌,以此來牢記歷史、勿忘國恥。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花神廟地區叢葬地位于南京雨花臺區花神大道旁邊,紀念碑由一塊巨石做成,一段“自1938年1月至2月的40余日內,共掩埋了中國軍民尸體7000余具……”的碑文述說了那段慘痛歷史。中新社發 泱波 攝
中新社南京12月1日電 題:南京大屠殺死難者遺屬家祭
中新社記者 朱曉穎
冬日空氣清新寒冽,老人們脫去保暖棉帽,默哀,隨即放下拐杖,捧起黃菊,顫顫巍巍上前,將菊花放在黑色墻壁中親人名字下。老人們由家人攙扶著跪拜、上香,儀式未完成,一轉臉,淚水縱橫。
12月13日是首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從1日起,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將舉行為期一個月的南京大屠殺死難者遺屬家庭祭告活動。
1日,在紀念館的冥思廳中,部分南京大屠殺死難者遺屬攜數代家庭成員家祭。廳里樹立著新設立的30戶家庭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名單,用中文、英文、日文三種語言標注。黑色花崗巖厚重墻壁上,密密麻麻嵌入30戶家庭、108死難者白色名字。
“外公外婆,爸爸媽媽,姐姐和小妹們,你們好嗎?”“為什么那個叫‘軍國主義’的魔鬼要將這個溫暖的家庭摧毀?如今,作為孤兒的我只能在這冰冷的‘哭墻’面前感受你們的存在。”家祭日,85歲的幸存者夏淑琴給家人寫了一封家書,由于年事已高,腿腳不靈,其外孫女在黑色墻壁前代念這封書信,祭悼親人。夏淑琴掏出手帕,擦拭眼角。
77年前,在震驚中外的南京大屠殺慘案中,夏淑琴一家七口慘遭侵華日軍屠殺,僅有她和妹妹僥幸逃生。
“這30戶家庭名單的陳列,意味著‘30萬’這個數字不是冰冷的統計數字,而是由一戶戶家庭、一條條鮮活的生命堆積而成。”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朱成山闡釋死難者名單的設立初衷。
紀念館從今年7月起,啟動了南京大屠殺死難者遺屬登記工作。目前海內外270多個家庭、近3100死難者遺屬進行了登記。
據朱成山介紹,南京、北京、上海、山東、云南、香港、臺灣等20多個地區,以及居住在美國、加拿大、新加坡、丹麥等國家的遇難者遺屬,有的致電,有的被家人推著輪椅趕到館內,進行問詢登記,“他們中,最多的一戶是王高昌遇難家庭,共登記了106名遺屬。”
“我很驕傲,我是戰后第一位踏上日本國土、控訴南京大屠殺暴行的幸存者。雖然眼睛哭壞,但是只要我活著,就要把這段歷史講述給每個人聽。”家信祭文中,夏淑琴這樣“對家人說”。
黑色墻壁前,她向殘酷戰爭中慘遭屠戮、陰陽相隔77年的親人送去問候:“外公外婆,爸爸媽媽,姐姐和小妹們,請安息吧!希望你們那里的冬天少一點寒冷,和煦的暖陽會照在每個人的身上。”
編輯:曾珂
關鍵詞:南京大屠殺死難者遺屬家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