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要聞
陜西橫山發現明代民居群 初步考證為李自成故居
陜西橫山縣民間捐資為“闖王”李自成建造衣冠冢。高崗/攝
橫山縣長峁墕村敞陽灣發現一處明代民居群,共14孔窯洞,目前全部掩埋在土下。圖中插旗處就是窯洞所在方位。高崗/攝
長峁墕村敞陽灣遺址內出土的部分農具和生活用具等。高崗/攝
人民網榆林10月20日電 近日,在陜西省橫山縣召開了一場“李自成故居學術研討會”,知名歷史學、考古學等領域的專家學者圍繞在橫山境內意外發現的一處明代民居群(14孔窯洞)遺址展開討論。經研究論證,考古發現與史料記載基本吻合,初步判定李自成故居在此遺址內。
農民耕地被陷坑里 鉆探發現14孔窯洞
一直以來,在人們的印象里,明末號稱“闖王”,建立大順政權的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是米脂人。據史料記載,李自成原名鴻基,為明代陜西省米脂縣雙泉里二甲人,明萬歷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出生于懷遠堡李繼遷寨,即當地童謠所唱的李自成“生在李繼遷,長在長峁墕”。后因行政區劃多次重新劃分,明代米脂縣雙泉里二甲今為陜西省橫山縣石窯溝辦事處長峁墕村,懷遠堡李繼遷寨今為橫山縣殿市鎮李繼先村。
據橫山縣李自成研究會副會長方治恩介紹,2013年6月25日上午,長峁墕村民馮廣玉在該村一處叫敞陽灣的地方耕地時,一不小心陷入一個天坑,發現竟然是一孔窯洞的頂部。隨后,橫山縣文管部門在現場采集到了部分瓷片,并將此事上報給榆林市文物保護研究所、榆林市文物考古勘探隊。經榆林市文物考古勘探隊鉆探發現,此處為一批窯洞式居住遺址,呈簸箕形,在南北長200米范圍內,分布有14孔窯洞。其中13孔面向東南,一孔面向西南,組成一個院落。在遺址內發現了碾盤、草木灰、炕板石等物。
米脂縣令《塘報》記載掘墓路線 與遺址較吻合
據史料記載,當年李自成義軍所向披靡,勢如破竹,在占領河南洛陽、南陽后,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正月,時任米脂縣令邊大綬得到指令,“帶領箭手三十名、鄉夫六十名及艾詔、李誠等”去刨李自成家的祖墳,以斷其龍脈。期間,邊大綬兩次向陜西總督寫出《塘報》,詳細記述了掘墓路線。文中寫到:“……又一里許,見窯舍十余處,墻垣尚存,即闖之莊院也。又過一山,至其墓地……”方治恩介紹,根據《塘報》所記路線、里程、方位、地貌特征等與遺址基本吻合。
此外,據《塘報》所記,邊大綬一行“值天晚,難以下山,遂坐賊舊窯中向火……”方治恩稱,邊大綬一行近一百人,在李自成家舊窯中烤火會留下灰燼,而在遺址考古發現窯洞地上有大量草木灰也可佐證。
專家:初步認定李自成故居在敞陽灣區域遺址內
李自成故居學術研討會上,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生導師、中國明史學會常務副會長毛佩琦教授稱,根據現有材料,可以確認李自成故里在今天的橫山縣長峁墕村。而根據長峁墕村敞陽灣區域的明代民居遺址的考古發現,可以初步認定李自成故居在此遺址內,但具體是哪一孔窯洞或者是哪幾孔窯洞,還需要通過科學的考古發現及論證來進一步確認。
同時,毛佩琦教授強調,根據現有的史料和文物可以得出上述結論,但是學術研究是一個不斷發展和沒有止境的過程,要讓上述結論更加堅實更加肯定,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后續:因無法合理保護 遺址仍需掩埋
由于陜北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上述敞陽灣遺址目前完全在黃土的掩埋之下,考古隊僅通過考古鉆探、表層調查等方式進行考古研究。
橫山縣人大副主任、李自成研究會主任崔青稱,因無法進行有效的保護,敞陽灣遺址暫時還不能進行大規模發掘,擔心發掘之后遭遇水土流失,造成對遺址的破壞。“若能在遺址上方搭建一個像秦兵馬俑坑上方的棚子,再做好相關保護,就可以發掘了。”崔青說。
編輯:牟宗娜
關鍵詞:橫山發現明代民居群 李自成故居 米脂縣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