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頭條相關頭條相關
幾位農民的一號文件之盼
新華網北京2月1日新媒體專電(記者王曉磊 雙瑞 李松)“當‘大戶’是好,但投入大、風險也大,要求的社會化服務水平也高,希望中央一號文件的好政策早早落地。”在重慶、河南等地,農民們紛紛告訴記者。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從深化農村改革,到推進農業現代化,無不牽動著農民的心。
規模經營有風險 希望政策多保障
剛拿到1萬多元的農業保險賠付,但40歲的余桂林還是很苦惱。他是河南固始縣陳集鄉的種糧大戶,規模最大時承包土地達3000畝。但由于管理、天氣、成本等原因,幾年下來反而虧了上百萬元。去年秋季,他把種植面積降至500畝,還主動交了2000元農業保險費。然而一場病蟲害襲來,有200畝水稻減產了六成。
“農業保險是好,但是標準太低,起不到真正抗風險的作用。”余桂林說,“500畝地只獲賠1萬元。眼看開春了,該給水稻插秧了,肥料、人工都要錢,辦貸款又難,我手頭緊巴巴的。”
在河南省信陽市淮濱縣富民家庭農場,52歲的張明勤面臨相似的情況。今年他承包土地1376畝,交了5000多元農業保險費,沒想水稻得了矮縮病,三天死了八成以上,導致400畝絕產、400畝歉收。“損失60萬元,保費只賠付了5萬元,開春了特別缺錢。”
對中央一號文件,他們非常關注。“中央鼓勵適度規模經營,支持我們當大戶,我們很高興。只是,種地越多風險越大,保障能不能跟上去?”余桂林說。
他們還表示,現在就盼兩件事:一是土地承包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擔保貸款,“要是能盡快落實,資金壓力就小多了”;二是農業保險標準能不能提高,“我們遇上災害能保本,來年才有機會打翻身仗!”
致力農業現代化 還需少壯多回鄉
“搞農業現代化,‘人’的素質很關鍵。有什么辦法把青壯年吸引回來?有了他們,才好搞現代化!”有農戶告訴記者。
重慶南川區河圖鄉長坪村,畔園獼猴桃股份合作社的理事長王偉給記者掏出兩件“新鮮物”:一件是農民土地入股的股權證,而另一件卻是一只血壓計。
“農民年紀太大,我不隨身帶血壓計不行。”王偉說,雖然合作社讓農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可還是留不住年輕人的心。全社流轉了800多畝土地,雇傭的農民平均年齡超過65歲,最大的81歲,至少七八個人患高血壓。“下地前要量血壓,怕他們出事。”
記者看到,數十個白發蒼蒼的老人正佝僂著背,為獼猴桃施肥除草。王偉說,能找到老年人干活都已算不錯了。“社里愿出三四倍工資雇傭三四十歲的壯勞力,但沒一個人愿意來。”
在河南,余桂林也為此擔心。“雇短工一天100元,都是55歲以上,年紀大的70歲,越來越干不動。”
“農民年紀太大,新技術、新設備推廣不開……老年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弱,學習積極性不高,已成了一大難題。”重慶開縣趙家街道開竹村村委會主任張存彬說。
高齡農民還使一些地方傳統的“精耕細作”,逐漸被“懶人農業”所取代。重慶開縣臨江鎮種糧大戶孫昌武,農忙時要雇用30多個人。他說:“以前農民種稻,秋收后要翻耕兩三次,為來年春耕保墑保水。可如今根本耗不起,勞動強度太大,上了年紀的人吃不消,這種增產措施只能放棄。”
“一號文件重視農業現代化,可謂抓到了牛鼻子。”孫昌武說,盼望農民老齡化問題引起更多重視。
“大包大攬”吃不消 社會服務盼搞好
發展現代農業,離不開覆蓋全程的社會化服務體系。隨著農地加速流轉,種地大戶不斷涌現,但配套的農技推廣、農機服務、病蟲害防治、市場信息、產品營銷等社會化服務發展滯后,大戶不得不“自操自辦”,增加了成本。
“中央政策越來越好,農民流轉土地積極性提高了,接下來最盼望的就是把社會化服務搞好,解決我們種糧大戶‘大包大攬’的問題。”重慶彭水縣聯合鄉的大戶何世素說。他平時最操心的就是社會化服務不夠,甚至不得不花70萬元,買了30多臺農機種地。“提高種糧效率,關鍵靠機械化。但我們當地農機合作社規模太小,花錢也買不來服務,只能自己下血本。”他連呼“吃不消”。記者了解到,當地耕地面積超過70萬畝,種糧大戶約120戶,卻只有1家農機專業合作社,農機具只有15臺,“10個大戶才能平分一臺農機。”農機服務組織的發展,趕不上大戶增長的速度。
重慶開縣趙家街道種糧大戶陳流江也有類似感受。“水稻種植對播種技術、農藥施用有很高要求,但縣里植保合作社人才短缺,很多人不會用農機具,藥物配比也不精準。”為此,陳流江不得不自己組織20多人的勞務隊“親力親為”——育苗、播種、田間管理、收割、歸倉……“環環不落”。
“中央一號文件精神,我們非常支持,尤其關注培育農業經營性服務組織的好政策。”何世素等表示,能否通過政府訂購、定向委托、補助獎勵等政策,滿足不同農戶對社會化服務的需求?”
編輯:曾珂
關鍵詞:中央一號文件 農民的一號文件之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