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慈善·公益慈善·公益
成都一名“獨腿村醫”30年拄拐走出10萬里出診路
8月2日,鄉村醫生陳永根走在龍泉驛區山泉鄉紅花村山路上。
一身白大褂,一根拐杖,一個藥箱,這是成都龍泉驛區山泉鎮紅花村村民們最熟悉、最暖心的身影。他就是紅花村衛生所的醫生陳永根。過去30年里,陳永根在崎嶇的山路上來來回回,為村民們看病,這條出診路超過了十萬里。
8月2日,54歲的陳永根又背上他的藥箱出發了。自從村里修上了水泥路、愛心企業為他安上了義肢,陳永根的出診路方便了不少。這條走過無數遍的山路,還要走多久?陳永根也不知道,“走到走不動的時候吧!”
拄拐杖走山路 曾差點摔下山溝
陳永根是村衛生站唯一的醫生。8月2日上午,記者來到紅花村時,他正準備去四組上門出診,周日對于他來說,跟平常沒有任何區別。
右肩挎著藥箱,左臂撐著拐杖,三十年來,陳永根的裝束幾乎沒有改變,頭發卻從黑色變成了銀白。
從衛生站到四組,三里的距離,30多攝氏度的高溫,陳永根一瘸一拐地走著,額頭上滲出了汗水。雖然去年安上了義肢,可以和正常人一樣獨立行走,每次要走山路時,陳永根還是習慣“獨腿”,“下坡的時候,腳掌和地面不能很好的貼合,反而還不如拄著拐杖好走。”
通往四組山腳下幾戶人家的道路,是一條坡度超過45°的泥巴路,陳永根拄著拐杖,小心地挪動著腳步。腳下的泥土滑落,他趕緊將拐杖往后一撐,努力地穩定身體。“沒事,沒事。”記者上前扶住他,他淡定地笑了笑,“以前摔跤摔多了。”
去年2月的一個夜晚,11組的傅成芳老人突發肺氣腫,接到電話后,陳永根顧不得漫天大雪,抓起電筒就往老人家里趕。半路上,他不小心踩空摔倒,旁邊就是深深的山溝,幸好,一個樹樁擋住了他。
平均日行十里 30年走過十萬里
紅花村位于龍泉山的一個山溝里,6平方公里的范圍內,分散地居住著600多戶村民。離衛生站最遠的5組,要走十多里山路才能到達。
2008年前,衛生站還未成立,村民一打電話,無論是正在吃飯,還是已經休息,陳永根都要上門出診。那個時候,他幾乎天天都要拄著拐杖翻山越嶺,左手手掌磨出了厚厚的老繭。
從醫三十年來,走過了多少山路,陳永根沒有算過,但村支書趙禎明和村民們卻看在眼里。“平均每天要走上十里路,30年來,走過的山路不下十萬里。”趙禎明說。
近幾年,陳永根走過的泥巴路變成了平整的水泥路,越來越多的村民家有了摩托車、小汽車,隨著交通的便利,他出診的時候越來越少。不過,那個一瘸一拐的身影還是常常出現在山路上。“有些老人行動不方便,怎么能讓他們上我這里來呢?”
走十里山路探訪患者,陳永根說走就走,可距離衛生所只有三里路的家,他卻幾乎只有春節時才回去,“萬一有人來看病怎么辦?”
拒絕醫院邀請 熟記151位老人的病情
住在5組的94歲老人陳安縣患有高血壓,他是村上年齡最大的患者。每隔一段時間,陳永根就會上門為他查血壓,給他送藥。去的路上,都是下坡路,差不多半個小時就可走到,可回來時,就要走上近兩個鐘頭。在紅花村,陳安縣這樣的“重點關注”對象還有151個,他們都是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的老人。不用翻病歷,陳永根對他們的情況也了如指掌。
對于一些家庭困難的老人,陳永根常常為他們減免醫藥費,“村里人掙錢不容易。”陳永根兩歲時,患上骨髓炎,父親抱著他四處求醫,幾乎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積蓄。這次的經歷,讓他失去了左小腿,也讓他深知村民們看病不易。
雖然對病人十分慷慨,哥哥陳永金卻很清楚,弟弟其實一個月的收入只有三四百元。即便如此,陳永根還是婉言拒絕了龍泉驛區一家私人醫院的多次邀請。他說,“我的名字里有個‘根’字,我要永遠扎根在這里。”
從未想過退休 有人接班前他會一直干下去
從小在紅花村長大,20歲時,從龍泉衛生學校畢業的陳永根選擇回到家鄉,成為一名鄉村醫生。在此之前,紅花村沒有醫生,村民們要看病,必須走十多里山路到山泉鎮上去。
74歲的謝國珍老人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她就住在衛生站對面,平時一有不舒服就會找到陳永根。“不管什么時候,只要找到陳醫生,他決不會推脫。”謝國珍說,只要看到陳永根,就會覺得很放心。
村上1500多戶村民,不少都和謝國珍有同樣感受。行醫34年,陳永根和村民們之間也不僅僅是醫生和病人的關系,他們更像朋友。
在用上鋁合金拐杖前,陳永根都是自己用樹枝做拐杖。每天都在山路上行走,拐杖一年就要走斷一根,由于行動不便,村民們都會主動幫他砍樹枝。騎車或者開車的村民,看到陳永根出診,總會主動捎他一程。
陳永根說,他從未想過何時退休,至少在有其他醫生接班前,他都會一直干下去。“那么多人要看病,沒有醫生不得行。”看著面前的大山,陳永根將藥箱帶往肩上拉了拉,繼續前行。
編輯:薛曉鈺
關鍵詞:村醫 衛生站 陳永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