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你言我語
姚貝娜捐獻角膜引關注 中國器官捐獻率過低顯尷尬
原標題:姚貝娜捐獻角膜引關注 我國器官捐獻率過低顯尷尬
央廣網北京1月19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1月16日,青年歌手姚貝娜因乳腺癌復發病故,姚貝娜在昏迷前委托父親簽署了捐獻角膜的志愿書。其眼角膜分別捐給了深圳、成都的兩位病人。姚貝娜以及家人做出的捐獻決定也再次引起社會對于器官捐獻的熱議。
器官移植技術作為人類醫學發展的巨大成就,曾挽救了無數終末期疾病患者的生命。但由于長期缺乏有效的器官捐獻工作體系,我國的器官短缺狀況卻十分嚴重。據統計,現階段我國100萬人里,才有0.6個捐獻者,是世界上器官捐獻率最低的國家之一。每年器官移植手術僅有1萬例左右,供需比約為1∶30,而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為1∶3。很多終末期器官衰竭患者都在無奈的等待中逝去。
為姚貝娜做眼角膜摘除手術的眼科知名專家、深圳眼科醫院主任醫師姚曉明表示,我國角膜捐獻也好、器官捐獻也好,都是一個巨大的缺口。
姚曉明:在1989年有一個統計,有200萬個病人得不到角膜捐獻,說不定到去世了也沒等到。最近幾年有所好轉,一個是源于我國推行器官捐獻,特別是在深圳試行之后,國務院也開始立法;第二,隨著各個機構,特別是紅十字會的動員,有越來越多志愿者加入;第三,再加上,我國在經濟建設的同時也重視精神文明建設,有更多的人知道器官捐獻、角膜捐獻的重要性。盡管如此,我國角膜捐獻也好、器官捐獻也好,都是一個巨大的缺口。希望有像姚貝娜一樣的更多的社會公眾人物以身作則,加入進來,站在人性和社會進步的高度上,讓更多的人重見光明。
從今年1月1日起,中國全面停止了使用死囚器官作為移植供體來源,公民自愿捐獻將成為器官移植使用的唯一渠道。這也給中國的器官移植事業帶來了更嚴峻的挑戰。我們來看一組數據,1977年至2009年的30多年,我國身后捐獻器官人數只有130人。2010年,中國推行公民去世后器官自愿捐獻制度以來,捐獻器官用于移植的數量逐漸增加,中國紅十字會的數據顯示,截止2014年8月11號,在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網站報名登記的人數已達26000多人。但這一數字相對于13億人口的基數,仍是杯水車薪。
多年以來,一直推動并呼吁建立公民自愿捐獻器官制度的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主任委員黃潔夫表示,現在阻礙國內器官捐獻的不僅僅是中國的文化傳統。他呼吁,中國亟需建立一個國家層面的器官捐獻體系,鼓勵公民捐獻的同時,更要加快推動器官移植立法改革。
黃潔夫指出, 2007年,中國有了首部《人體器官移植條例》,但這只是一個器官移植的條例,并沒有涉及器官捐獻,這方面必須得完善。
黃潔夫:在這樣一個服務量、這樣的背景下,我們必須要有一個法律,去指導我們器官移植的實踐,要把衛生行政部門、醫院、紅十字會,它們的作用、職責、權限要界定清楚,同時要很好的把涉及到器官移植的倫理學的有關標準、或機構、或執法的單位都得明確。這樣我們才變成有法可依。比如說,紅十字會在捐獻中的作用,它在獲取和分配中的見證作用,以至于捐贈后的人道主義救助方面,紅十字會都應該有法律的明確,它應該擔負的作用。這樣的話,我們的法規才是可持續的。才是有法可依,可是這些我們都沒有完善。
在國外,器官捐獻情況如何?又有哪些有效的措施鼓勵大家積極捐獻?旅居國外多年的醫學專家李承龍教授介紹說:
李承龍:人體器官短缺是一個世界性問題。比如美國就有10萬人在等待器官捐獻,每天就會有大約19人死去。為了鼓勵器官捐獻,在西方國家通行的做法是在年滿18歲的成人在初次領取駕照或者換發駕照的時候被要求填寫一份器官捐獻表,指出是否在意外死亡后自愿捐獻器官。有些歐洲國家比如澳地利則假定每個人在死后自然成為器官捐獻者,除非個人明確提出不愿意在死后捐獻器官。還有國家對于愿意捐獻器官的人給予醫療方面的優惠。比如在以色列,登記成為器官捐獻者的人,如果他們有一天自己需要器官移植,與沒有登記的人比,他們能優先獲得器官。
1月17日晚,姚貝娜捐獻的角膜成功移植給23歲的患者,來自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的小伙子小董,使其重見光明。目前,接受了角膜移植的小董視力已從原來的0.05提高到0.26,有望繼續恢復。小董和他的媽媽也希望通過我們表達他們的心聲:
小董:這是一種正能量,社會需要這種正能量。感謝姐姐,感謝姚爸爸姚媽媽!
小董媽:我也決定把我自己的角膜捐獻出去,回報姚爸爸姚媽媽!
在這里,我們也希望,能夠有越來越多的愛心人士加入器官捐獻的行列中,讓愛和生命溫暖延續。
編輯:王瀝慷
關鍵詞:姚貝娜 捐獻角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