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爽夜夜高潮高清视频,久99久女女精品免费观看69堂,日韩精品不卡在线高清,91精品啪国产在线观看

首頁>社情·民意>樂觀社會樂觀社會

“乞丐鄉”走上自立之路

2014年04月30日 09:35 | 來源:人民日報
分享到: 

 

rmrb2014043014p22_b

 

孩子們坐在新教室上課。

 

1398798802234_1

 

牛紅小學原教室。

 

  “垤(dié)瑪是大田的意思,可垤瑪人均耕地不到一畝。土壤氣候條件差,再加上缺乏種植技術,基本上看天吃飯。”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紅河縣垤瑪鄉鄉長朱福楨說,“上世紀80年代,全鄉1.5萬多人曾經有3000多人在外乞討。而90年代,不少人靠乞討回鄉蓋起的小洋樓,更是極大地刺激了當地人。”“乞討、蓋樓”成為當時一些乞討者反復外出乞討的重要原因。

  2010年前后,全鄉約六成人每年斷糧3個月左右。2011年,仍有近千人在昆明、貴陽等地乞討,一到學生假期,不少家攜兒帶女乞討。

  垤瑪人乞討主要還是因為太窮了。

  鄉政府資料顯示,全鄉七成住戶與豬、雞、牛同居一室。對這個以哈尼族為主的鄉來說,外出務工都很難,因為40歲以上的人基本聽不懂也不會說普通話。全鄉文盲半文盲占到總人口的50%。

  “乞討雖然很辛苦,也沒有尊嚴,但也是沒辦法。”曾經帶著孩子外出乞討的朱哈生也曾在外打工,可惜收入寥寥,看到別人帶孩子乞討收入比擦皮鞋高出不少,便開始乞討。

  曾經有一段時間,從垤瑪出鄉的三條主干道會專門設卡,攜帶孩子外出的村民需要出示村委會批條方可放行。強力手段短期內讓垤瑪鄉群眾外出乞討變得困難重重,但還是有不少“漏網之魚”。

  2011年,一場名為“微博打拐”的公益活動讓來自垤瑪的大批乞討兒童進入公眾視野,“乞丐鄉”成了垤瑪的標簽。

  但這并非壞事。“沒有外部打拐,垤瑪未必會有如此大變化。”紅河縣委書記朱家偉說,事件被媒體曝光后,省州很快派出專門調研組,為垤瑪“把脈開藥”。

  “藥方”很快開了出來:垤瑪鄉和臨近的三村鄉被確定為綜合扶貧推進試點,大量的項目資金得以投入這個貧困山區。“項目資金一共近8000萬元。”垤瑪鄉黨委副書記周饒斌說,“利用這筆錢,垤瑪完成了土地整理等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實現了通水通路。”

  短短三年,垤瑪鄉發生了巨大變化:村民的人均純收入已經達到3000元,人均有糧300公斤;通往每個村委會的道路都已實現硬化,燜鍋酒廠基本建設完畢,滇南小耳豬養殖場源源不斷為老百姓提供小豬。

  讓垤瑪人徹底告別乞討,除了資金支持,更重要的是重塑他們的思想、教給他們技能。“開始時鄉里爭取到了產業發展資金,可是老百姓不相信,是老書記李文勇帶著鄉干部和黨員服務隊承包土地種出示范田,才打消了群眾的疑慮。”周饒斌說。

  1月15日,李文勇在辦公室走完了生命的最后一程,但他創建的黨員服務隊仍然活躍在垤瑪鄉公共服務的第一線。“開始時覺得也就是裝裝樣子,誰知道這一干就是五年。”牛紅村村民朱毛者說。

  養殖種植技能培訓、有組織地外出打工,讓垤瑪人有了穩定的收入。被勸返后的朱哈生加入了鄉上的白宏文藝隊,他自編自演的小品在鄉里進行了巡回演出。再加上黨員干部上門做工作,“乞討,害羞嘞”成為垤瑪鄉群眾的共識。

  更重要的是,交通的發展讓這里不再閉塞,教育的發展讓這里越來越多的孩子走出了大山。“絕大多數孩子都已經進入了學校。”朱福楨說,小孩子不懂事才會跟著大人乞討,上過學的孩子可不會再重蹈父輩的覆轍。

  現在的垤瑪,壯勞力外出務工,留守者家有產業,孩子有學上,雖還不富裕,但讓人看到了希望。

編輯:于瑋琳

關鍵詞:垤瑪 乞討 外出 孩子 乞丐鄉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