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南京出土大型唐代建筑遺址:發(fā)現(xiàn)唐三彩碎陶片
老門西發(fā)現(xiàn)了李白筆下的鳳凰臺? 南京出土大型唐代建筑遺址,專家推測稱也有可能是上元縣“衙門”或古瓦官寺。
“南京老門西發(fā)現(xiàn)了大型唐代遺址,還有唐代的古井,看上去規(guī)格很高,不知道是什么建筑,還挺神秘的。”近日,胡家花園附近居民致電現(xiàn)代快報熱線96060,說胡家花園南邊圍擋起來的地塊,發(fā)現(xiàn)了唐代“神秘”建筑。
昨天,現(xiàn)代快報記者趕到考古現(xiàn)場,考古工地就在胡家花園南邊,工地上可以看到白色粉筆勾勒的線條,地上還有木樁和鋪地磚,磚塊還比較厚實,看上去建筑規(guī)格不低。那么,這處唐代遺址可能是什么建筑呢?唐代上元縣衙署遺址?是古瓦官寺?還是李白筆下的鳳凰臺?讓人遐想聯(lián)翩。
鋪地磚勾勒出兩個大殿
考古工地,就挨著胡家花園,抬頭可以看到胡家花園庭院的一角。工地南邊不遠處,是明城墻。考古工地并不太規(guī)則,南北向長,東西向稍短,和長方形有些接近。考古工地面積大約近兩千平方米。站在工地的外圍,可以發(fā)現(xiàn),它整體被平平整整地向下挖了兩三米左右。
考古工地上,可以看到用白色粉筆勾勒的線條。有的圓形,有的長方形,還有的正方形。這些白色的粉筆,似乎要勾勒出,這個工地上上千年前它的真實模樣。
順著臺階進入考古工地,可以發(fā)現(xiàn)正中間是排成列,已經炭化發(fā)黑的木樁。不遠處,便是鋪地磚。木樁的兩側各有兩段非常明顯的鋪地磚。南邊似乎是一個比較大的“房間”,從勾勒的痕跡來看,面積不小于40平方米。鋪地磚大約30厘米長,10多厘米寬,看上去很規(guī)整。靠南側的鋪地磚,鋪砌的似乎是“庭院小徑”。
而北側,也有鋪地磚鋪砌的“庭院”痕跡,這里的磚也是青色的,看上去規(guī)格比較高。“青磚的規(guī)格比例,以及它們的排列方式,都具有唐代中期的特點,明顯區(qū)別于六朝時代,以及宋朝的形制。”一位專家說,從現(xiàn)場的鋪地磚痕跡來看,目前顯露出來的是兩個大殿,南北向呈工字型。
有口古井,井水依然清澈
現(xiàn)場還發(fā)現(xiàn)了多口古井。在考古工地的一端,就有一口很小的“古井”,不過,里面是干枯的。在發(fā)現(xiàn)房子遺址的地方,還有一口古井,這口古井上面有東西蓋著。移開,里面的水清清的。這口古井直徑大約1米左右,井邊用青磚砌成圓形,青磚以側立的方式砌筑。巧合的是,兩口井如果連成一條直線,正好和建筑遺址的南北中軸線平行。不同的是,南面的水井,井欄高出地面;北邊的水井,井口和地面平齊。
現(xiàn)代快報記者了解到,這口1米直徑的“古井”很可能是唐朝的,和房子的年代一樣。“有房子的地方肯定有井。”
專家說,南京地下水充盈,在古代,庭院里設古井,除了淘米洗衣外,還可以用來滅火,起到消防的作用。
據(jù)了解,胡家花園一帶的考古工作,去年就已經開始了,目前還沒有結束。
那么,除了眼前可見的遺跡外,這里還發(fā)現(xiàn)了什么?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出土文物主要是瓶瓶罐罐一類的器皿。“沒有任何文字性的文物。”但可以根據(jù)一些蛛絲馬跡,將遺址的年代,定為唐朝—唐末五代。
那么,有沒有發(fā)現(xiàn)唐三彩?唐朝時期,唐三彩是非常“流行”的。知情人士透露,確實有唐三彩,但只是碎陶片。不知道是唐三彩馬還是其他什么造型,還要后期研究才行。
還發(fā)現(xiàn)了唐三彩碎陶片
推測
建筑規(guī)格不低,難道是上元縣衙署?
從現(xiàn)場發(fā)掘的庭院遺址來看,這處建筑的規(guī)格很高。因為,在唐朝時期,能夠用上磚的建筑,本身就是一種級別的象征。
據(jù)介紹,盛唐時期的長安城,當時路面全是土的,唯有一條宰相府到大明宮的御道是鋪沙子的,能供人下雨天行走,其他的路則逢下雨便三天不能出門,至于排水不暢而導致長安城常常淹水的記載更是屢見不鮮。而南京這處唐代遺址,從目前的發(fā)現(xiàn)來看,規(guī)格不會低。
那么,這里可能是什么建筑呢?專家說,南京經歷了六朝繁華后,很快歸于平淡。公元589年,隋滅陳。隋文帝下令蕩平建康城,以至于唐朝的詩人們來到南京,看到的都是一片荒蕪。到了唐朝,南京的地位更是低到了“冰點”,當年的國都氣勢已經不再,被降低到了“縣”的級別。當時,在南京設的是“上元縣”。
一位專家說,唐朝時期的上元縣衙署曾多次搬遷,到了唐朝末年,搬到了老門西一帶。那么,這處遺址會不會就是當年的上元縣衙署遺址呢?專家表示,不排除這種可能,不過,目前考古發(fā)現(xiàn)的還只是冰山一角。
從地圖上看,老門西有個古瓦官寺
從現(xiàn)在的地圖上,可以看到這附近有古瓦官寺。那么這處遺址,會不會是南京最古老的寺廟之一的古瓦官寺?專家說,不排除這種可能。
歷史上的瓦官寺建于東晉時期。當時,皇帝下令造寺,瓦官寺當時建得雄偉壯麗。南朝,梁武帝大肆崇佛,全國大修佛寺,舉國崇佛,瓦官寺的規(guī)模也隨之擴大,當時還建造了瓦官閣。史料記載,瓦官閣在江寧縣城西南隅瓦官寺。
關于瓦官寺,坊間至今還有一個傳說。據(jù)說公元364年,南京建瓦官寺,僧侶向京城士大夫募款,但反響不熱烈,眼見修建計劃將無疾而終,著名畫家顧愷之卻慷慨地認捐一百萬錢。寺廟一天天建起來,但顧愷之的錢卻一分也沒到賬。寺僧急了,問顧愷之怎么辦?顧愷之說:“沒關系,你們照建,留給我一面白墻就好。”墻建好了,顧愷之每天都在里面作畫,閉門創(chuàng)作一個多月,畫了一幅病容蔫蔫的“維摩詰像”。畫作大體完成,只差眼珠沒點。在準備點睛當天,顧愷之請寺僧打開寺門,讓民眾參觀,并規(guī)定,第一天來觀看的人,捐錢十萬,第二天五萬,第三天隨意捐。許多人為了爭睹顧愷之“開光點眼”,涌入瓦官寺。很快一百萬錢便湊足了。
那么,這處遺址會不會是古瓦官寺?如果是,會有什么發(fā)現(xiàn)呢?專家說還有待進一步考古發(fā)掘。
南朝宋元嘉年間,傳有異鳥飛臨,官府認定這里是鳳凰棲息的寶地,于是修建了鳳凰臺。翻開史料,很多對“鳳凰臺”的記載,都與這次考古發(fā)現(xiàn)的建筑遺址切合度較高。清人所著《江南通志》中,“鳳凰臺在江寧府城內之西南隅。”江寧即南京,城內之西南隅,就是明城墻內的西南一角,正是今天的門西地區(qū)。
而今天的門西,有很多地名帶有“鳳”字,來鳳街、鳳游寺。而花露崗曾經的名字就是鳳凰山。當年,唐朝大詩人李白到南京游鳳凰臺后,寫下了《登金陵鳳凰臺》。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這首詩寫出了唐朝時期南京的沒落。那么,當年的鳳凰臺是什么樣?這一處遺址,會不會是李白筆下的鳳凰臺呢?專家表示,有這種可能,1000多年過去了,鳳凰臺究竟是個啥樣,歷史上也沒具體的介紹。
另外,南京唐朝遺跡稀少,這處遺址該如何保護?據(jù)介紹,年前,針對這處遺址的保護,曾經召開過專家論證會。將來,它會不會和南京圖書館的六朝遺跡一樣,展示給公眾,目前還沒有明確的說法。
會不會是李白筆下的鳳凰臺?
編輯:付裕
關鍵詞:遺址 南京 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