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協商議政>地方政協
重慶銅梁區政協——
“撂荒地”里挖出“金寶貝”冬日里,走進重慶銅梁區白羊鎮水碾村,只見一叢叢綠油油的青菜頭從一個山頭綿延至另一個山頭,村民們正忙著除草、施肥,田間地頭一派忙碌景象。
村民老楊告訴前來調研的區政協農業界別的委員們:“這塊地以前雜草叢生,自從有了‘眾耕寶’,田間不僅栽上了制作白羊咸菜的青菜頭,村上還給發工資,年底還分紅,劃算得很!”
“眾耕寶”是區供銷聯社在年初探索開展的三方共耕模式實踐,由供銷社企業墊付種子、肥料等農業投入產品,組織農機及產品銷售后期服務;村集體負責歸集土地,組織發動農業生產;村民則負責土地入股并參與勞動,實現三方共耕、風險共擔、“甜蜜”共享。以白羊鎮水碾村為例,今年秋收后的首次分紅,113戶村民最多的領到了4000多元,最低也有上千元。
這也是區政協“撂荒耕地復耕復種”專題調研組自今年7月啟動調研工作以來“挖”到的第一個“寶貝”。“除了找問題、提建議,調研中發現好的模式、好的產業、好的人才同樣值得寫進報告中。”區政協農業和農村委主任李祖建說,找到解題路徑才是最終目的。
結合前期調研了解的現狀,調研組在調研報告中建議探索眾耕、訂單農業模式,通過三方緊密合作和共同勞作,統一采購農資、引進現代農業技術、采用機械作業等,推動降本增效,釋放新質生產力潛能,推動農業朝著全程全面、高質高效、綠色智能方向發展。
地處渝東南的彭水縣善感鄉石盆村,正以“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項目為統攬,手執油茶產業、烏江畫廊、民族文化三大特色資源“畫筆”,描繪出一幅巴渝和美鄉村的嶄新畫卷。因今年8月到此處走訪調研,因地制宜的土地綜合整治思路成為調研組挖到的第二個“寶貝”。
“要構建山上林、山腰果、山下糧的農業種植格局,因地制宜的產業系統規劃是關鍵。”農業界別何雨瀟委員的建議得到調研組成員一致認同,大家紛紛建議系統規劃道路建設,持續完善水利設施,探索撂荒地代耕、托管、流轉等整治路徑。
只需動動手指,就能網上預約農機服務,收割機、旋耕機齊上陣,無人機播種、農藥播撒……在銅梁區的很多小山村里,農機“黑科技”正漸成星火之勢。
如何發揮農機“珍寶”作用,讓撂荒地“活”起來?今年9月,調研組把田間問診作為重點,從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到加大農機推廣力度,從大力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到強化統籌保障、激發多元主體活力……一場場和鎮村干部、村民群眾碰撞智慧的“諸葛會”讓調研組收獲滿滿,也讓大家意識到,民情民意才是挖到的最大“寶貝”。
目前,調研組正進一步完善調研報告《關于銅梁區撂荒耕地復耕復種的調查與思考》,準備報送區委、區政府,以扎實的建言成果助力撂荒地“變廢為寶”,為鄉村振興再添活力。
(通訊員 文 博 本報記者 凌 云)
編輯: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