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生態>資訊
2024中國藍天觀察論壇聚焦“空氣質量持續改善”
專家:大氣污染防治仍不可松懈人民政協網北京12月20日電(記者 王菡娟)12月19日,在由亞洲清潔空氣中心主辦的2024中國藍天觀察論壇上,與會專家圍繞“空氣質量持續改善:目標升級 協同發力”主題,就中國清潔空氣行動實施的成效、進展、挑戰與未來方向等重要議題展開探討與交流。專家表示,保衛藍天的方向不變、力度不減。距“十四五”收官也僅剩大約一年,現階段正值承上啟下的重要關卡,大氣污染防治仍不可松懈。
論壇現場發布了四份研究成果——《2013-2020年中國清潔空氣行動應對成效》
回顧歷程,從《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以下簡稱“大氣十條”)、《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以下簡稱《三年行動計劃》)到《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已取得的治理成績有目共睹。在此背后,科學評估清潔空氣行動成效,成為
對此,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碳中和研究院院長、環境學院教授賀克斌帶領團隊,構建了大氣污染濃度變化多驅動因素解耦方法,系統評估了氣象條件變化、新冠疫情管控以及清潔空氣行動減排措施對PM2.5和O3濃度變化的貢獻。“2013到2020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一次PM2.5排放量持續下降,空氣質量大幅改善,證實了清潔空氣行動的有效性。減排措施的有效實施是PM2.5濃度改善的主導因素,特別是‘大氣十條’階段,可以說空氣質量改善主要靠‘人努力’,而氣象條件也起到了一點‘天幫忙’的作用。”賀克斌表示,從貢獻來看,“大氣十條”期間,電力工業提標改造、燃煤鍋爐整治、落后產能淘汰以及民用部門清潔取暖,是對空氣質量改善最為有效的四項措施;《三年行動計劃》期間,民用部門清潔取暖、電力工業提標改造、燃煤鍋爐整治以及移動源排放管控是最有效的四項措施,占全部措施貢獻的82%。
空氣質量持續改善,不只帶來藍天白云,還造福了老百姓的健康。基于此,科學認識中國空氣質量改善的健康效應,對于既往政策評估和未來治理規劃十分關鍵。由北京大學空氣氣候健康(AiR-Climate-Health, ARCH)研究團隊編制、亞洲清潔空氣中心提供
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研究員薛濤介紹,在前兩個行動計劃期間,PM2.5暴露濃度顯著下降帶來可觀健康效益,前兩個階段的行動計劃期間人群預期壽命損失減少了0.6年。
《大氣中國2024:中國大氣污染防治進程》記錄并分析了2023年339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的空氣質量數據,回顧了2023年我國在大氣污染防治方面的政策措施及實際進展情況。在解讀中,亞洲清潔空氣中心空氣質量項目
聚焦城市在柴油貨車污染治理方面的規劃目標、進展、管理模式和措施體系,亞洲清潔空氣中心還進一步展開了專題研究,并形成報告《攻堅:柴油貨車污染治理城市實踐》。“細看《行動計劃》不難發現,第三階段對交通綠色低碳轉型的措施更加深入。而貨車作為道路運輸的主力,目前也是減污降碳的攻堅陣地。”亞洲清潔空氣中心交通項目主任成慧慧介紹,通過總結城市采取的有效經驗,分析貨車減排面臨的挑戰,該報告希望能夠為城市提升貨車排放管控水平提供更多參考。
“隨著我國污染減排進入深水期,減排難度日益增加,濃度下降幅度放緩,進一步空氣質量改善的任務艱巨。”賀克斌建議,未來應以推動“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為主要抓手,充分釋放通過結構調整減排大氣污染的巨大潛力,針對鋼鐵、水泥等高耗能、高污染行業制定精細化碳
編輯:李律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