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加強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傳承利用中的政協智慧|精心守護好鼓浪嶼的“根”和“魂”
今年7月是“鼓浪嶼:歷史國際社區”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7周年。長期以來,讓鼓浪嶼文化遺產真正“活起來”“傳下去”,是廈門市的歷史責任,也是廈門市各級政協委員持續接力、履職盡責的重點。
多舉措助力鼓浪嶼申遺
鼓浪嶼與廈門本島隔海相望,大批華僑在此修建別墅,使得鼓浪嶼成為中國較早具有突出文化多樣性和近代化生活品質的國際社區,被稱為“萬國建筑博覽”。因人均鋼琴擁有率為全國第一,鼓浪嶼也被譽為“琴島”。
然而,作為著名的旅游景點,在游客接待量年年攀升的過程中,鼓浪嶼遇到過度商業化、人居功能弱化、環境臟亂差、歷史風貌建筑年久失修安全隱患大等問題。
對此,廈門市政協委員看在眼里、急在心里。2008年廈門市兩會期間,民盟廈門市委會提交了《對接鼓浪嶼歷史未來是全廈門的責任》的提案,提出“大力推動鼓浪嶼文化歷史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建立保護利用鼓浪嶼文化遺產的法律政策體系,破解產權與修建等的矛盾,加速景觀和社會生活原態恢復形成”等建議。當年,廈門市政府正式宣布,啟動鼓浪嶼申遺,并組建了鼓浪嶼申報世界遺產領導小組。
“如何順利拆除違章建筑、取消占地經營?”“如何與鼓浪嶼島上利益相關方達成共識?”是鼓浪嶼申遺工作開展初期面臨的難點和問題。在實地走訪調研后,民盟廈門市委會和民盟界別政協委員們陸續提交了《關于發展家庭旅館業應當注重對鼓浪嶼文化遺產保護的建議》《階段性解決“問題鼓浪嶼”的幾點建議》等提案。重新找準鼓浪嶼的發展定位;理順管理體制、限制鼓浪嶼上島游客、加大對商戶和流動攤販的管理等建議均得到了采納。2012年,廈門市通過了《廈門經濟特區鼓浪嶼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并于次年1月1日起實施。
2012年鼓浪嶼申遺取得關鍵進展,正式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1000多棟風貌建筑是鼓浪嶼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載體和主要內容,對其開展修繕和保護是申遺的核心工作,也是民進廈門市委會關注的焦點。2014年《鼓浪嶼整治提升總體方案》出臺,民進廈門市委會《關于鼓浪嶼風貌建筑修繕工作的建議》被列為當年市政協重點提案,提案提出了包括成立近代建筑科研所、組建相對固定的建筑維修隊伍、制定《鼓浪嶼風貌建筑保護修繕技術規程》等一攬子建議舉措。廈門市建設局、市質監局在反復征求提案人意見基礎上專門編制發布《鼓浪嶼風貌建筑保護修繕技術規程》;鼓浪嶼管委會在原有數家房屋維修隊的基礎上,組建了一支相對固定的、針對鼓浪嶼風貌建筑的專業修繕隊伍;歷史建筑保護研習基地、鼓浪嶼歷史風貌建筑評審委員會相繼成立,極大促進了申遺核心要素的保護工作,為申遺成功提供了有力保障。
讓文化遺產“活起來”“傳下去”
2017年7月8日,第41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宣布中國“鼓浪嶼:歷史國際社區”正式通過世界遺產大會終審。歷史風貌建筑是鼓浪嶼文化的物質承載,而人文文化的挖掘和回歸是真正讓鼓浪嶼“活”過來的關鍵。“找回理想中的、記憶中的鼓浪嶼文化”是民眾的呼聲,也是委員們的牽掛。
近年來,思明區政協委員陸續提交了《重塑鼓浪嶼“音樂之島”標簽的探討》《關于鼓浪嶼文化遺產數字化運營的建議》等提案,建議活化島上音樂演出場所,打造世界名琴演奏場,引進落地國內乃至國際知名音樂品牌活動,用數字化手段讓歷史文化遺產煥發蓬勃生命力等建議。民盟廈門市委會專職副主委、廈門市政協常委黃敏沁提交相關提案建議,將鼓浪嶼打造成“國際藝術島”,引進名家工作室,定期舉辦藝術研討、展會及高水平音樂會。楊筱娟、何燕珍等多名市政協委員呼吁在鼓浪嶼島上打造良好的文化產業內循環,提供更親民更多樣的藝術平臺。
政協委員的“金點子”大部分得到了采納和落實。現在的鼓浪嶼,每日、每周、每月、每季度均有多元化風格音樂活動,并推出“全民共享音樂平臺”。
今年2月,鼓浪嶼地標性建筑八卦樓修繕提升后投用,在最大限度保留和修復歷史信息的基礎上,增加了影雕、漆線雕展,成為世遺與非遺交融碰撞的場所,在帶給市民游客極致體驗的同時,也成為廈門積極探索創新鼓浪嶼文化遺產修繕保護、活化利用、文化傳承,精心守護好鼓浪嶼“根”和“魂”的典型案例。
編輯:魯雅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