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畫界雜志>2024年第四期
美在寫生的路上
長城逶迤亙古今(國畫)248×600cm 2021年 /王界山
遠方的風景對我而言永遠是心馳神往的。于是,我幾十年來一直身背畫具,無倦無悔地走在寫生的路上。
或許,在我的生命中注定要遠走他鄉、風雨兼程。16歲那年,我告別了家鄉──山東青州,只身來到北京尋找自己的生存空間。幸運的是剛參軍不久就因為部隊需要從事起與美術有關的工作,這也最終促使我夢寐以求的理想得以實現。
山中遇書房(國畫)97×180cm 2024年 /李兆文
因夢而觸及生活。從1979年入伍之初,我就開始騎著自行車在北京城里的許多景點寫生,而后去到郊外的八達嶺、十渡、門頭溝等地,節假日全部用于作畫,幾乎達到如癡如醉的程度,從此一發而不可收。夜里時常夢見白天所看到的景象,魂牽夢繞在山水之間,藝術作為心中的一盞明燈,映照我人生前行的路途。祖國的大江南北許多的山山水水,印刻著我跋涉的足跡,有時汗水洗面卻給我帶來莫大的滿足。
金水湖畔(國畫)69×138cm 2024年 /鞠孝軍
讀不完的風景繪不盡的畫卷,寫生途中的風景美不勝收,不同的地域,風土人情也盡顯迥異的華彩。江南水鄉的朦朧內斂和北方曠野的沉雄豪放,使人在對比中發現美的共性和個性。鄉村的樸素之美是顯而易見的。寄住在農舍里,晨起的雞鳴狗叫和鳥唱谷應是最悅耳的音樂;房東大娘、大伯微笑的臉上雖然布滿皺紋,卻是一團和善,很容易讓我想起童年時的爺爺奶奶。我常常因這些善良農民的熱情相助而感動不已。那些農家的孩子,圍繞在我的身邊看我作畫,眼里充滿了好奇和向往,一張張單純的笑臉在我的眼前映現,我拍拍這個的小腦門,再摸摸那個的小臉蛋,內心充盈著一種幸福感……走入大山深處,當我看到村莊里的裊裊炊煙,在暮色蒼茫的遠處升起,心中格外感嘆,這人間煙火歷經世世代代延綿不絕地升騰著……我忽然間想起了大詩人艾青的名句:“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倚毗相映兄弟情(國畫)97×180cm 2024年 /孟慶剛
都市之美顯現給人類的文明成果處處可見。高樓林立間的馬路上汽車與人流交織在一起,形成了川流不息的動感畫面,讓人感受到城市的迅猛發展和社會的不斷進步。誠然,社會的發展尚有不和諧之處,諸如城市中鱗次櫛比的高樓,千篇一律、互相仿效,使人每到一座城市都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城市交通的擁擠,生存環境的堪憂,都市人的冷漠等等,使人無可奈何。想到這些問題,內心不免有失落之感。但城市因工業文明所帶來的社會進步是不言而喻的,我們要吹響前進路上的沖鋒號角,熱情謳歌新時代的城市和鄉村,風雨之后,可以看到更加絢麗的彩虹。
意象祖山(國畫)138×69cm 2024年 /陳玉林
其實,在畫家的筆下,無論畫什么,最后呈現出的還是畫家的內心世界。“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繪畫作品雖然沒有文學作品那種“成教化,助人倫”的直接功效,但它在潤物無聲的視覺滋養感知下,可以澤潤心田,讓人們在有意無意間接受美的熏陶和啟迪。
金戈鐵馬盡顯雄姿(國畫)180×97cm 2024年 /歐陽小波
寫生作畫,不僅是對眼前景物的客觀描繪,而應當“未成曲調先有情”。畫家是多情的種子,對于物象的表現首先要有鐘愛之心,才能會心于自然和畫面之中,做到情景交融。對畫家而言,需要用心來實踐寫生之旅,更需要一種提煉和升華的能力,而非走馬觀花,浮光掠影。潛心繪事,方可寧靜而致遠。
積雨空林(國畫)138×69cm 2024年 /賈鳳才
祖山印象(國畫)180×97cm 2024年 /老海(張志堅)
綜合素養高的人可以畫出時代的風范和作者的人生境界,反之,要么死守傳統筆墨不放,要么對景狀寫全貌,羅列眼中一切景物,這種偏執一方的方法實不可取。中國畫強調意象造型,注重筆墨語言的錘煉,這種審美的趨向形成了中國畫的特色,時代發展至今天,借鑒西方繪畫的有益元素來表現今天的生活顯得尤為重要,諸如光影、構成、色彩、造型、規律等等,可交匯充實于中國畫中,李可染先生的許多作品就是中西合璧的成功典范。誠然,我們要以中國式筆墨元素為主,以西方繪畫技法為輔,有機結合融匯于創作之中,最終呈現出中國氣派的精品,以無愧于這個偉大的時代。
舉頭己覺千山綠(國畫) 180×97cm 2024年 /耿宏亮
因為藝術,我由原來的瞻前顧后、患得患失而變成現在對待人生與事業的一往無前和執著從容。
走出畫室,外面的世界常新常精彩;目極八方,美在寫生的路上。
董家口(國畫)138×69cm 2024年 /張懷偉
角山長城存浩氣(國畫)180×97cm 2024年 /杜奕瑤
責任編輯:楊文軍
編輯:畫界 邢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