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畫界雜志>2024年第四期
星光不問趕路人——淺談孟慶星書法創作與研究
主持詞:
中國書法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蘊藏著深厚的文化活力與思想內涵。書法學術素養不僅是書法藝術創作的文化基礎,更是重要助力。一位具備了獨立意識、無畏精神、批判思維和勤奮姿態的藝術研究者,必將在學術與創作之路上行得更遠,登得更高。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湖北省書法家協會主席、湖北美術學院教授孟慶星先生即是這樣一位學者型書法家。他理論與實踐雙修,藝術與文學、史學、哲學并進,良好的綜合素質涵養了他高雅的書卷氣,風骨畢現的作品盡展了他對書道的深刻感悟。他曾南赴古杭,北上京師,問學研道,內化于心。其清新、古雅、樸拙、天然的書風,將儒家中正平和、道家清虛淡遠的美學品質融為一體,此亦正是他本人書法精神的外化。而對于學術,慶星先生不僅傾情于地域書史研究,也兼及宏觀視域下諸多當代及歷史書法課題,并從專業的深度梳理脈絡,評述表里,撥開迷津,點中要害,屢有專著宏篇問世,頗具影響。他過去曾講:“對我來說,書法教學,書法研究,書法創作構成了我書法活動的主要內容。”而作為湖北省書協主席,他還有大量的組織工作需要付出心血和勞動。
欄目主持:全國政協委員 張 繼
楷書 自撰《蘭臺翰墨序》170×54cm /孟慶星
“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當代書法的熱鬧,眾聲喧囂與自言自語并立。而學者型書家孟慶星,仿佛躲進讀書人家的光陰里,海山不老,我心獨閑。天生過不慣濃抹重彩、鳴鑼開道式生活的他,帶著對東方審美的實踐與反思,在安靜的書寫與研究中確立屬于自己的豐贍與自信,品質之呈現,情懷之投影,漸漸駢輳出一片相忘于紅塵的凈土。這種塵世生活中的后退,反而成為一種心境上的進取。
兩年前的庚子暮春時節,居家復審社里推出的重點圖書《中國書法全史·湖北卷》,作者孟慶星的名字首次進入視野。豐富的史料,包含人之沉浮,包含地域變遷;嚴謹的治學態度,離不開史料本身的解讀能力,離不開學術觀點的切入深度;清晰的史學表達,交融著書法的地域性成長歷程,契合著地方文化的價值取向。孟慶星外絕塵擾,內揮五弦,白紙黑字,無狂放之高論,有體貼之同情。筆者在感觸湖北一域書法歷史脈搏隱秘顫動的同時,進一步為其著述立說的艱辛、雄心與能力所心折。之后,幾次微信往還傾談,才曉得慶星不但學問做得好,他的書法創作亦成自己的調式與幅面,堪為當代書法界為數不多的書史雙修雙臻者。天蒼地遠,水闊生煙。慶星在不斷翻滾的書壇新浪潮中,悄然引發的漣漪指向回歸學問及書齋,好提升自身的人文品格,滋養自身的書寫形式。
篆書 節臨《翏作北子柞簋銘》22×50cm /孟慶星
從來不愿茍且身心為稻粱謀,更不必迎合市場潮流,在書法創作上,慶星情愿化為一只傾心追求出岫之云的飛鳥,做筆墨天地中的徐霞客,證明生命的存在,創造藝術的價值。某種程度而言,慶星書法創作的浮標落實在了一個“閑適豐厚”上,那是他在經歷了自己的萬水千山后,一段藝術的平穩期,有意無意,筆墨中沁著茉莉花茶的味道。最初,家學成為影響他初中時代便開始習書的一個重要因素。從事文字和管理工作的父親對文史的喜愛、對字畫的收藏,父執輩的叔父們在臨沂書法圈的小有名氣,這些無不潛移默化于他的血脈骨髓中,而今別夢依稀,終生難忘。在慶星看來,“‘書法’一詞可以拆開來理解,既包含著所謂形而上‘道’的東西,指的是一個結果,這即是‘法’;還包含著創作主體借助工具材料、筆觸與外部世界對話的過程,這即是‘書’。書法‘道’之高妙境界,令人向往,但當下的‘書寫’過程同樣具有獨立的價值。有法故我在,有寫同樣故我在。當我們為著某種特殊的規格、形制和目的而創作的時候,本真的東西、當下的愉悅感反而最容易迷失了。”這正是我們當下的書法創作如何“破圈”,應當引發的理性思考,讓真正的文心為之一顫。
行書 吳鎮題畫詩23×60cm /孟慶星
夜風戀月光,晨露惹花香。墨跡乃心跡的袒露。虛筆托實情,實筆設虛境,新鮮的墨色,古老的線條,在慶星的筆下,如茶風婉約,如酒風浩蕩,深情而風情。姜壽田指出,慶星早期的書法,著力點在對古典的把握上,即“對二王書法的浸淫,使他的書法筆致精到,氣息醇和,具有文人化書風的淵雅”,但這樣的書寫,盡管盈滿“不問東山久,薔薇幾度花”式的寫意與散淡,卻少了一份歲月打磨過的厚實樸拙與骨力滿滿的沉靜內斂。慶星已經不再滿足于二王帖意中那江南悠悠的莊騷氣質,近些年來,他筆涉顏真卿、蘇軾、黃山谷,并大膽向沈曾植、徐生翁等碑派書家取法,在自己的審美導向指引下,擅長以他山之石攻玉,投入天地熔爐,化為己有,終成形散而神聚的獨特筆意。王元軍認為慶星是“在通過筆墨線條,表達出一種滄桑、沉雄、古拙、厚實的生命氣象,而一旦這種生命氣象通過筆墨線條表達出來之后,往往是經得起咀嚼,耐得住品味的”,他筆下的生命氣象,除了以個人的肌肉里蘊藏的能源為動力,用筆方圓剛柔相濟,結體寬博中見奇變之外;更有完成精神涅槃后產生的巨大能量為支撐,好的筆墨如同蓮花的開落,牽系著人的志向、情感與精神。進一個層面生發,“有象因之以立,無形因之以生”,慶星筆下踐行的創新,往往能極為誠懇地重復和回應內心的提問,時而做否定式的排除,時而做肯定式的集中,得潤于傳統,滋養于當代,最終經歷一番寒徹骨,艱難渡過“自己關”。倘若找不到自己的阿喀琉斯之踵,過不了“自己關”,書家一旦成為無人掌楫的時代野舟,劃不出生命的影跡不說,又怎敢遑論厚啟書風歸淳這樣的“大命題”。書法很多時候是用來言說的一種方式,特別是對于慶星而言。由此,似乎豁然間找到了慶星率性而驅、怒放靈感的筆墨風華之未來的應歸之所,溫暖而踏實。
篆書 摘錄論語句134×68cm /孟慶星
當代朦朧詩人北島在《青燈》里說過:“不懂得傳統的人,正如沒有地圖的旅行者,不可能遠行。”有關“書史雙臻”中“史”的面向,慶星毫無疑問地以書法傳統為遠足指南,奔波于大江南北,史海鉤沉,稽古右文。他屬于先參展、獲獎然后拿學歷的書家,曾為中國書法最高獎“首屆書法蘭亭獎”銀獎獲得者,2007年南下武漢到湖北美術學院工作。之后,步履不停,不墜青云,一路走來。燈下慷慨平生事,風浪相期萬里懷,在不同的地域文化中穿行,慶星精心找尋著書法豐茂葳蕤之所在與因由,無形中加重了他對藝術高度、意義的深切體味。他傾情于地域書法史、書法美學研究,兼及宏觀視域下的諸多當代書法課題,從學術的專業角度撥開迷津,梳理脈絡,評述表里,點中要害,從不做強行扣題,避免信馬由韁、泥沙俱下。這些年,他手中的筆暖暖地,一直不肯輸于來自世俗的涼意種種,“煥乎其有文章”,結下累累學術“碩果”,以論文計,則有《隱喻性思維與書法圖像的認知、生成機制的心理分析—兼論字本位書法創作》《雅俗之間—明清襄陽地域米芾認同與重塑的個案研究》《正字法與書法字形樣式的習得與構建》《隱喻類推與書法意象的生成》《武昌存古學堂與近代高等書法學科教育的肇始》等數十篇;以專著計,則主要為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萬歷書壇—邢侗個案研究》,湖北美術出版社出版的《淼齋書法雜論》,中國和平出版社出版的《荊楚書道研究》等;另有主編的《全國楚文字書法作品展作品集》等問世。實話講,一個人的學術人文氣息是很難被遮掩的,史家的胸懷,藝術家的敏銳,古風猶在的情懷,于萬象折疊中自然成就一份人世的感動。這里莫如聆聽來自慶星的心聲:“對我來說,書法教學、書法研究、書法創作構成了我的書法活動的主要內容,因而‘書寫’也貫穿其中。在教學中書寫,我在研究中也喜歡找一只毛筆放在手頭,對感興趣的段落、資料或抄錄、或隨記感悟文字于頁眉處。即興式逸筆草草使我在看似簡單枯燥的資料翻檢中體驗一種書寫的愉悅。”
行書 王漁洋詩二首45×95cm /孟慶星
人世悠悠,誰都做不了命定的偶像劇主角。加繆認為:“靈魂需要一輩子的時間來成形。”反觀自身,作為半路出家、為人做嫁的藝術類編輯職業人,至今對于實打實的書畫印藝術,仍是情竇初開的少年,正處在鄰家風情解與未解之間。然而,在漸變與突變的人生世相中,之所以偏愛與如慶星般星夜趕路的藝術家交流與請益,看他們將多年的風雪,多年的人與事,循著筆墨,蒼茫而下,以及那份世路早已見慣,此心到處安然的心境,是因為壬寅春節將逝之際,偷偷翻看自己人生紙牌里留待扣底的那張,驟然有了歲月忽已晚的心驚吧,“一湖斜雨半紙書,兩處相憶共江湖。”
楷書 摘錄《林志鈞寶賢堂帖考》30×21cm /孟慶星
孟慶星
湖北省政協常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湖北省文聯副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湖北省書法家協會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學術委員會秘書長,民進湖北開明畫院院長,湖北美術學院教授、書法學系主任,中國文聯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教育部首屆中國書法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西泠印社社員。
書法作品2001年獲得首屆“中國書法蘭亭獎”銀獎,書法理論2016年獲得中國文藝評論“啄木鳥”杯國家級最高獎。
主持國家級課題《萬歷書壇—邢侗個案研究》(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
論文連續在全國第八、九、十、十一屆書學討論會獲獎、入選。
專著《中國書法全史·湖北卷》《萬歷書壇一邢侗個案研究》《淼齋書法雜論》等。
主編的《湖北書法史》《張裕釗法書集》填補了湖北省該領域研究空白,另有主編《全國楚文字書法作品展作品集》《荊楚書道研究》《楚簡書法論文集》等。
曾應邀參加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舉辦的“第二屆紐約中國書法國際展”以及在荷蘭、捷克、韓國、馬來西亞、埃及等國舉辦的國際性展覽。
責任編輯:楊文軍
編輯:畫界 邢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