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持一個類似大型繡花針的電焊工具,俯身研究著面前的光伏板,時而“繡”上幾針……這是馬學花的日常工作。8月8日,當采訪團走進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同心縣的英利新能源(寧夏)有限公司時,在高度自動化的生產線之外,馬學花“一針一線”般專注的神情、專業的動作吸引了大家的注意。馬學花所從事的是“改片返修”工作,在這家高科技新能源企業中,是為數不多的人工技能崗位。雖然不是重點崗位,但她做得非常認真。
△馬學花在專注地工作中
“月工資4500元,親朋好友都羨慕我有這么好的工作單位。”她略帶羞澀地說。 據該企業相關負責人張小惠介紹,這家總部位于河北保定的著名新能源企業于2021年落地同心,幾年來,凝聚著當地各族群眾的智慧和汗水,也為當地增加了可觀的工業產值。
“一二期項目投產后可實現近 200人就業。”張小惠自豪地說,2022年7月正式投產運營以來,截至2024年6月已經向當地貢獻了6.1億元工業產值。“在各族員工的共同努力下,擁有核心技術的英利‘熊貓 3.0’N型TOPCon型光伏組件在這里走下生產線。英利的入駐填補了寧夏回族自治區不能批量化生產光伏組件的空白,并且通過延鏈補鏈帶動當地綠色產業鏈發展,已形成規模。” 吸引這樣的企業到同心來發展,不是偶然。據同心縣工業園區主任買蘭介紹,同心縣域內年均日照 2850-2950小時,100米高度風速5.5-7.5米/秒。豐富的光熱資源、風力資源及土地資源為發展新能源產業奠定了基礎。
而曾經的同心縣,恰恰因為干旱少雨的自然條件等因素,一度成為貧困山區的代名詞。黨的十八大以來,同心各族兒女意氣風發,無論是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創建過程中,還是在經濟建設浪潮中,都寫下不俗的成績。 堅持規劃引領、服務先行,創新開展產業鏈招商、共鏈招商、精準招商等模式,不斷壯大現有產業鏈,是同心工業經濟連續多年實現雙位數增長的重要原因。2024年上半年,該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75.31億元,同比增長12.1%;規上工業完成產值62.49億元,同比增長15.04%;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8.5%……這些數據對于地處寧夏中部干旱帶核心區的同心來說,代表著各族群眾走上日新月異的幸福生活。
△美麗的同心縣
也是在英利新能源(寧夏)有限公司,另外一位員工馬偉艷告訴記者,最初英利入駐同心招聘員工時,當地群眾有的還持觀望態度。因為同心原本少有這樣面向世界、領先行業的新科技企業。但她很慶幸,自己作為第一批入職的員工,見證了企業在自己家鄉落地生根,為家鄉帶來數億元的年產值。而自己在這家企業就職,也“見了世面、提升了能力”。 同心縣委宣傳部部長劉艷介紹,近年來,同心縣立足天然的風光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錨定高質量發展主攻方向,對產業發展進行科學研判和精心布局,確立了以爭創西部百強縣為目標,全力培育光伏、儲能及動力電池、新材料、裝備制造、現代化工等五個百億級產業集群,著力打造自治區重要清潔能源設備制造基地的發展藍圖。全縣干部群眾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緊迫感,堅守精耕細作、狠抓落實的執行力,著力向綠而行,向新圖強,全縣經濟社會實現較快發展,城鄉面貌日新月異,社會和諧穩定,民族團結和睦,人民安居樂業。
△同心縣城全景
在近日印發的《同心縣科技創新高質量發展工作方案(2024-2026)》中,記者留意到,該縣科技創新“四大工程”再次拉開創新發展的大幕——實施創新力量厚植工程、創新主體培育工程、創新協同聯動工程、創新生態涵養工程。 在革命老區同心縣,各族干部群眾同心走上了“新”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