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全國政協十四屆常委會第七次會議>大會發言
全國政協常委、河北省政協副主席葛會波:健全機制 保障種糧農民收益
健全種糧農民的收益保障機制,是穩定糧食產能,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舉措。在一系列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支持下,我國糧食產能穩步提升,糧食年產量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但我國糧食生產仍存在著凈利潤低、規模化程度不夠、生產水平相對落后等問題,影響了我國糧食生產的高質量發展。為此,提出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的幾點建議:
提單產、降成本,穩步提高種糧凈利潤。在耕地總面積保持基本不變的前提下,提高糧食單位面積產量和降低生產成本,是提高種糧凈利潤的必然途徑。一是以“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為契機,扎實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通過完善農田基礎設施,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增強農田防災抗災減災能力,切實鞏固和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二是持續推進農業生產適度規模化經營,提高糧食生產效率,降低成本。三是綜合運用財政、稅收、金融等政策,支持種業、農資生產企業發展,通過政策調控種子、農資價格過快上漲,降低糧食的生產成本。四是加大對產糧大省或大縣的支持力度,調整對地方政府的考核標準,增加糧食生產指標的權重。
多種糧、多受益,細化農業支持保護補貼。應結合實際,對補貼對象、補貼依據、補貼標準等進行細化,加大對耕地使用等情況的核實力度,探索補貼發放與耕地地力保護行為、適度規模化經營相掛鉤的有效機制。一是以流轉協議、托管協議等為依據,將農業支持保護補貼發放給實際種糧農民,建立“誰種糧、誰受益”的機制;二是建立與保護性耕作行為相掛鉤的補貼機制,對綜合采取秸稈還田、深松整地、科學施肥用藥、病蟲害綠色防控等保護性耕作的農民,可適度提高補貼標準;三是建立差額補貼機制,對流轉土地數量多、規模化程度高、產量高于地區平均產量的家庭農場和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可適當提高補貼標準,鼓勵適度規模經營;四是建立根據通脹率或GDP增速逐年調整補貼水平的機制,使農業補貼的額度合理增加;五是落實對耕地使用情況的核實力度,對于撂荒地塊應停發補貼,并建立對長期撂荒耕地承包戶的督促整改機制;六是建立區域間利益補償機制,充分協調糧食主產區與主銷區的利益,促進區域間平衡發展。
強技術、做示范,優化農業科研投入。一是加強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尤其在優良作物品種研發、良種良法配套、測土配方施肥等方面,開展技術集成研究,為高水平的糧食生產提供物質基礎和科技支撐;二是優化農業科研資助體系,建立對農業科研工作者長期穩定的支持機制,減輕科研工作者的負擔,使其將更多精力用于農業科技創新活動;三是做好新產品新技術的示范推廣應用,使創新成果盡快轉化成生產力,使好產品、好技術發揮好效益;四是創新機制,以農村征信體系建設為核心,共建農村信用體系,聯合農業部門、農業科研機構、金融機構、保險機構、農資企業、流通企業、加工企業以及種糧主體共同建立信息平臺,把新技術新產品貫穿到糧食種植的全產業鏈和全流程,提高農民收益,提高糧食質量和產量,確保糧食安全。
編輯: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