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爽夜夜高潮高清视频,久99久女女精品免费观看69堂,日韩精品不卡在线高清,91精品啪国产在线观看

首 頁 要聞 要論 協商 統戰 黨派 委員講堂 理論 人事 社會 法治 視頻 文化

首頁>專題>委員故事>委員故事

劉艷:“糧”芯傳承

2024年04月16日 11:02 | 作者:通訊員 尹俠 李慧 陳健華 本報記者 江迪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三個作用423一條,農業)劉艷:“糧”(4313337)-20240416104803

劉艷:江蘇省連云港市政協委員,連云港市農業科學院水稻室主任(右二)

種子是糧食的“芯片”。保障糧食安全,種業必須先行。

為了做強種業的“中國芯”,每年10月到次年4月,海南三亞南繁試驗站基地都會迎來一批批“候鳥”般的農業科研工作者。江蘇省連云港市政協委員、市農業科學院水稻室主任劉艷便是其中一員。

早上6點不到,劉艷便匆匆吃過早飯,沿著灌溉渠步行10分鐘前往水稻育種田。從事水稻研究15年,田間地頭就是她的實驗室,選育良種就是她的“頭等大事”。

農家女孩成為農學專家

1982年6月,劉艷出生于山西高平的一個小村莊。村莊很小,小得連個像樣的學校都沒有,唯一的一間教室里坐滿了一至五年級的孩子們。他們按照年級分開坐,老師給一年級孩子上完課,就讓他們寫作業,再給二年級孩子上課……就這樣,一位老師、一間教室撐起了劉艷的小學夢。

作為農民的孩子,劉艷深知農業的不易、農民的艱辛。她勤學苦讀,想著有一天能夠學有所成,幫助像父母一樣的廣大農民。成為村子里的第一個本科生后,劉艷選擇的專業是農學,本科畢業后碩博連讀,她研究的依然是農學。2009年,劉艷成為連云港市農業科學院引進的第一名博士。

連云港市作為沿海城市,沿海灘涂面積較大,2010年,市農科院率先建立國家首批黃淮海“海水稻”區域試驗基地,開展耐鹽堿水稻品種培育和鹽堿地改良技術研究,劉艷就是第一批參與者。2013年,劉艷遠赴美國密西西比州立大學研修,主要針對沿海城市土壤鹽堿化問題開展耐鹽水稻種植研究,學成回國后,繼續開展耐鹽水稻品種資源篩選和育種工作。

躬耕田野只為“禾下乘涼”夢

“海水稻既不是種在海水里,也不是用海水澆灌,它是耐鹽耐堿水稻品種的俗稱。”連云港市農科院是袁隆平牽頭的“海水稻”研發中心的重要參與單位之一,也是參加國家首批黃淮海“海水稻”區域生產試驗的單位之一。

“袁老是我們的學習榜樣,‘禾下乘涼’同樣是我的夢想!”身為女博士,劉艷絕大多數時間要下田種地。授粉、選種、收種等品種選育環節都不在實驗室里研究,而是要在水稻田里實打實地耕耘。

“我們南繁基地共有20多畝試驗田,在這里開展育種工作,能夠一年多種一季,縮短育種年限。地里有剛插秧的、有已經開花的、有已經結實的,各種狀態的水稻都有。咱們基地有粳稻、秈稻、不育系等,這個時間主要開展雜交授粉工作。”在田間搭建的簡陋棚子內,劉艷坐在長木條搭成的板凳上,熟練地向塑料桶內的水稻穎殼中注水,接著彈花粉。

“前一天下午挖出材料,當天下午剪穎殼,放了一夜后露水會讓它的穎殼脹起來,第二天早上再彈粉,然后移栽到父本旁,等中午開花后進行授粉。”劉艷簡要地講述了工作的流程,但是實際工作卻要細致很多,尤其是剪穎殼這一步,需要十足的耐心。每一株水稻上的稻殼難以計數,除去已經開花和太嫩的穎殼仍然剩下很多,每一個穎殼剪的時候,要正好在柱頭上方位置,這考驗的不僅是技術,還有研究人員的耐心。

彈粉結束后,劉艷將寫有材料信息的灰色方形牌子掛在水稻上,并用編號的長方形牛皮紙袋套在彈完粉的穗頭上,將袋子下方折疊好后用回形針封住。在棚內完成這些工作后,劉艷拿上幾株母本材料走進稻田,將它們栽種在相應的父本旁。

劉艷一邊忙著手里的活,一邊介紹:“我們會選擇在連云港表現比較好的,但是存在個別性狀缺陷的品種進行雜交。比如有些品種抗病性不好,我們就會選擇一個抗病性不錯的與之做雜交,后代各個方面的表現就會比較優異。成功的雜交品種就像是集合了父母所有優點的小孩。”

每年4月底,劉艷從南繁基地返回連云港。5月起,劉艷及其水稻團隊就開始在港城各個試驗基地開展育種工作。到了6、7月插秧季節,基本上每天都是泥巴裹滿褲腿、披星戴月回家。小區的保安和鄰居看到經常會問干什么去了,劉艷總是笑著說:“我是種地剛回來!”

苦心人,天不負。經過劉艷團隊十幾年的技術攻關,連云港市有9個耐鹽堿水稻新品系進入國家、省級各類水稻區域試驗。這些水稻品種的育成,為我國沿海灘涂資源的復墾開發利用提供強力種質保障。“鹽田育”系列耐鹽水稻品種的育成,也獲得了沿海種糧大戶和種業公司的廣泛關注,連云港青口鹽場、鹽城黃海農場以及市區周邊縣示范種植2000畝以上,昔日不毛地飄出濃濃稻花香。

家國情懷 傳承“糧”芯良行

從初出茅廬的新兵到現在的育種能手,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連云港市農科院院長徐大勇是劉艷的領路人。

劉艷說,她熱愛農業,一方面來自于農家子弟特有的情結,另一方面來自于團隊帶頭人徐大勇的示范引領。“徐院長是農業專家,總是有忙不完的事,但每到節假日他就會出現在稻田里。特別是選種大忙時節,他每天跟我們一大早就下田,下午到天快黑了才從稻田里出來。”提到榜樣的力量,劉艷禁不住感慨。

跟隨全國政協委員的腳步,劉艷也成為一名地方政協委員。她說:“政協給了我更大的舞臺,使我更加關注農民的具體實事,與農民的距離更近了。”本著為農業、農村和農民服務的深厚情懷,劉艷經常到農戶家串串門、嘮嘮家常,把他們在生活中或者農業生產中遇到的問題一一記錄,轉化成為一個個帶泥土、冒熱氣的建言成果。

近年來,她提出的《關于重視水稻生產中不推自廣的直播稻問題》《關于加大鹽堿耕地治理改良的建議》《關于學習借鑒“千萬工程”工程經驗,推進鄉村振興的建議》《關于學習“楓橋經驗”,加強鄉村治理的建議》等得到了市相關部門的重視。《關于加強建立我省黃海沿岸“綠色糧倉”的建議》《關于加強沿海灘涂土地資源區劃分類的建議》等提案,讓更多人關注昔日的鹽堿地開發利用,讓更多的科技成果使鹽堿地“白荒灘”轉變為飄滿稻香“金海岸”。

“我希望有更多志同道合的年輕人走進農村、走近農民、走向農業,成為實現鄉村振興道路上的新農人!”劉艷說。


編輯:崔姝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