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畫界雜志>2023年第三期
色彩不是形的修飾與附庸——關于色彩的審美性與表現性
中國文化幾千年演繹了以五色為基礎的丹青藝術,上可追溯至半坡原始古樸的彩陶、原始巖畫、石窟壁畫,以考古學、歷史學實證的方式,就工筆畫的色彩繪制機制而言,可從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兩千多年前春秋戰國的楚墓帛畫《人物御龍》《人物龍鳳》看到其倪端。以色彩為重要語言方式的工筆畫到唐代可謂高潮迭起,宋代宮廷院體畫更是以重“形似”“格法”和寫生觀察,使色彩的審美屬性得到提升且表現性更為擴展,賦彩不僅濃郁典雅、工整精微,且由法入道,愈加體現藝術的本質化。
碑頌·1988(國畫)330×500cm-2019年-陳孟昕-高飛-張眾-陳子豐-合作
元以前重彩工筆畫當是中國繪畫的主流形式。元代文人畫興起,主張“樸素玄化”“以淡為宗”“以素為絢”“素凈為貴”的思想,以“空”“疏”“素”為至高境界,認為“五色令人目盲”,追求“意足不求顏色似”的“超逸”境界,排斥色彩的運用,文人畫在實踐上的發展和理論上的構建,使得之后的中國傳統繪畫對顏色的使用受到抑制。
一、 色彩的審美性
1、 色彩的客觀性與主觀性
我們運用色彩表現的目的應該是它“象什么”,但實際上人感受到的現實對象卻是千變萬化的,我們可以把梨子畫成橙的或是綠的,梨子雖然是黃的,色彩表現的是感受不是客觀真實,畫面的顏色處理往往賦予了畫家的審美理想,因此色彩表現的真實是相對的,與實際科學的真實是有距離的。就繪畫而言,梨子所在環境,畫面中與其它物象的關系以及畫家的情緒在內的整體才是“真實”的,反之,“自然”的感知狀態、忠實于客觀真實的卻是概念的、缺乏感覺的、非藝術性的。因此,如果我們有某種特殊的情緒和需要,完全可以把大海畫成紫的,或者畫成紅的,藝術的真實遠比客觀的真實更接近藝術本質。如果我們把物象形體畫得太客觀,為什么不試著把顏色畫得離開客觀;反知,如果顏色太客觀了,或許把“形”畫得“意象”才契合藝術表達的目的,如果“形”與“色”兩者都逼真客觀,那就是缺少藝術感覺的表達,對以揭示藝術本體個性與情感的現當代美術而言顯然是不能認同的。
溪山曉行(國畫)116×138cm-2021年-陳孟昕
2、 中外色彩理論與觀念
縱觀世界美術史,色彩理論主要有兩大類:一是英國物理學家牛頓所著《光譜》,是對色彩事實、本質、存在的研究;另一個是德國詩人哥德所著《色彩學》,描述的是人對色彩的實際感受、感知,前者解釋色彩在世界中的客觀存在,后者記錄視覺器官對色彩的主觀創造。從這兩部著作可以看出西方對色彩研究的縱深、系統和全面,我們常說理論與實踐是同步的,沒有相對深入的實踐不會有相對精辟的理論,西方色彩理論正是建立在西方繪畫色彩表現的基礎上的。
中國美術史關于色彩的理論應首推謝赫《古畫品錄》“六法”中的“隨類賦彩”,直譯應為根據物象類別施于表象色彩,“賦”給予的意思,就有了主觀意象的成份,“六法精論,萬古不移”是中國繪畫中關于色彩運用的緘言。
苗山詩韻(國畫)170×139cm-2022年-陳孟昕
西方色彩理論對色彩的生成原理及規律的認識是深刻的、科學的,但從某種意義上又體現了科學世界觀與藝術世界觀的對立。中國色彩理論始終強調的是藝術的世界觀,反對客觀地表達,應該說在色彩表現上更接近藝術的本質。這種色彩的藝術觀植根于中國哲學思想,尤其是與道家“無為而無不為”的智慧處理方式無不關系,客觀的色彩基于畫家的筆下應該成為一種機緣控制,應是由此及彼的變通。應該說色彩的藝術表現中主觀和客觀始終是共存的,是相互牽扯、由此生彼的關系,由隨類的客觀上升為賦彩的主觀,反映出中國畫家在色彩表現上的基本態度和基于傳統文化的藝術觀。
一方水土局部之三(國畫)-陳孟昕
二、 色彩的表現性
1、 色彩是造型的重要手段
色彩與形是一體,互為依存,但色彩不是形的附庸或修飾,是顯形顯質表現生命的重要手段,不僅在審美上有自己的屬性和價值,且在表現上有獨特的范疇和意義。色彩作為繪畫的重要表現要素之一,本身亦能將視覺生理機能調動起來,使色彩的情緒和設置帶給人無限的視覺感受,而且在沒有窮盡的變化之中,透顯色彩產生的生命特征。中國傳統繪畫的色彩典雅、和諧、色墨一體,但由于沒有把色彩作為獨立的表現元素加以研究和運用,對色彩缺乏科學意義上的認識,加之歷史上文人畫的影響,色彩的表現功能未能得到應有的拓展。除了認識觀念的限制及文化的排它性之外,顏色品種類別少也是原因之一,中國畫的傳承基本上是以師父帶徒弟或私塾形式,中國畫顏色除了植物性顏色外多為礦物質顏色,石綠石青是用松耳石和綠松石磨出來的,朱砂朱膘是朱砂礦里提取的,花青藤黃是從植物中提取的,顏色的自制方法具有私密性甚至視為獨門絕技,往往在傳承中丟失和阻斷,有一本文獻典籍中記錄中國畫顏色品種就有50多種,且每種顏色均有雅致美妙的名字。但在近現代我們會發現中國畫顏色很少,或與水墨畫興盛有關,使用對比強烈的原色成為常態,在水墨畫中,梅花的紅、牡丹的紅、月季的紅往往都一樣,桃花的紅、荷花的紅也一樣,一群人、幾代人、幾朝人都這樣畫,程式化是必然的,因此我認為中國畫色彩高級是它,缺憾也是它;特色是它,單調也是它。
怒族鮮花節.生活如歌(國畫)3.5×2.5cm--2020年-陳孟昕
2、 傳統的設色方法與特點
(1)高度程式化,不求色彩的自然屬性,不管畫什么都會遵循一個固定的程式。程式是方法成熟的象征,但程式被無感覺、無節制地套用,會對創造形成桎梏。
(2)注重陰陽層次,不求光影效果,對體積的塑造限定在平面化之中,傳統中的體積是相對的、是比較中的藝術處理,用顏色自身的變化破除板滯,形成單純之中求豐富的藝術效果。
(3)主觀性設色,從物象固有的本色出發,不求自然之性,以造化為先,以畫寄情,意居象先,離開物象原有色另賦別色或不著色,墨竹、朱砂竹、青綠山水等極具主觀性。
(4)計白當黑,“西畫畫滿,國畫留白”。無線、無墨、無色處為白,是空白,包括唐代工筆畫用的古絹,雖有茶色但沒留筆跡也是白。
紫氣氳氤(國畫)120×138cm-2021年-陳孟昕
(5)以墨為彩,以線范色。墨分五色:濃、淡、干、濕、焦,把五顏六色的物象畫成墨色;由線控制色、規范色,使“色不礙墨”,突出了墨色的重要性,同時也顯露了傳統色彩的短板:如果了解色彩的冷暖關系,將冷暖色相不同顏色放一起不用線的隔離,即使明度一樣仍然會自然區分不沖范。
傳統中國畫設色的方法建立在中國畫特殊材質基礎上。《考工記》講:“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含此四者可以為良”,其中“材質美”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是傳統中國畫重要的審美元素。中國畫把礦物色和植物色與生紙、熟紙的材質美用到了極致,并使材質呈現出獨特性和唯一性。比如在工筆畫中“層染復罩”“層層暈染,薄中見厚”的方法充分顯示了紙性、色性之美,也是中國工筆畫重要的審美標準。另外,古人為了使顏色產生厚重的感覺,總是把植物色與礦物色分層混用,合理運用了顏色本體的物質性,比如,朱砂紅色要花青作底,藍綠葉子要胭脂作底,石綠要赭褐色作底。
地融春潤(國畫)110×100cm-2022年-陳孟昕
3、 色調是色彩表現的靈魂
認識色彩對比關系是構建色調的前提,在色相對比、明度對比和純度對比等關系中,色彩的冷暖對比是理解、推理其他對比關系的核心要件。色彩冷暖關系是西方色彩學上的概念,指色彩的冷暖區別,是由視覺聯想而形成的關系,在傳統中國畫及理論中都沒有涉及,即使在重丹青表現的唐宋,或在畫面中有類似的處理,但遠沒有形成色彩冷暖處理的自覺,這也是傳統中國畫的缺憾。青綠山水畫雖運用了冷暖色彩對比的方法,但沒上升到科學理性的高度,因此,中國畫的色彩在冷暖處理上還有更大的探索空間。
色彩對比組合多種多樣,但只有和諧的對比才能形成內在的秩序和本質的整體。構建色調的因素較多,基于創作實踐角度以以下幾種簡單方式可實現色調及色彩的調和。
(1)色相近鄰:把色環中相近或類似的多種顏色組合,如紅、橙、黃、綠、青、紫的臨近色中,紅至橙區域、橙至黃區域、黃至綠區域等,通過色彩的微差實現畫面的豐富和協調。
(2)降低色彩純度:純度越低彩度亦低,色彩越趨向灰色,那么主題色就越突出。在色彩布局中可通過削弱某些顏色的純度及明度,使色彩的單一形象變弱,即色與色的對比關系變弱,也可以實現色調。
(3)色塊面積大?。簲U大主要色彩的面積,縮小對比色的面積。色塊在畫面中占面積越大,積聚的色彩力量就越強,對畫面色調的影響越大,通過非對稱安排,調節色彩的數量、大小、位置、明暗可達到色彩的均衡。
一方水土局部之一(國畫)-陳孟昕
(4)對比協調:越有反差的色塊,越要找到彼此間的聯系,色調的協調是有變化的協調。協調和變化同時存在,在對比中求和諧。色彩對比含面積對比,明暗對比,冷暖對比,補色對比等,畫面所有色彩并不一定都與主色調和諧,對比反差大的顏色也能做到關系和諧:色相差大的,增加其純度和明度的共性,求得色調的一致性;讓兩個對比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混互有對方成分,增加內在聯系,如紅與藍互兼互融的結果會呈現畫面整體的紫色調。
這里所謂的色調是指畫面形成的多樣統一、和諧的總體的調子,由此構成的畫面色彩傾向性,反映的是色彩的情感和意境,是畫家對色彩表情及作用的心里感受和經驗聯想,以表現寧靜與緊張、歡快與悲涼等不同心境及畫面需要。因此,色調是傳達情感最重要的形式語言和審美要素,也是色彩造型的情感與審美呈現。
陳孟昕
中國工筆畫學會會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畫藝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美協首屆職業道德委員會委員,中國畫學會名譽副會長、中國水墨畫院副院長,現代工筆畫院副院長?,F為中國藝術研究院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國家畫院特聘研究員。作品參加第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屆全國美展,獲全國性美展銀獎、銅獎、優秀獎等。創作完成由中宣部、中國文聯、文化和旅游部等下達的國家重大美術題材創作項目。十余件作品被中國美術館、中國共產黨黨史館等中外美術館、博物館收藏。被授予“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稱號,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責任編輯:楊文軍
版面設計:湯煒
編輯:畫界 邢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