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孟祥青(左)與拜文匯(右)會后討論 攝影/記者田福良
人民政協網北京3月8日電 (記者 張園 李京) “非物質文化遺產
“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拜文匯表示。
“資料顯示,截至2023年12月底,國家、省、市、縣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認定非遺代表性項目10萬余項,其中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557項;截至2022年我國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項目共計43項,總數位居世界第一,為世界文化的多樣性貢獻了中國色彩。”拜文匯用一組數據介紹了我國豐富深厚的非遺資源。
“這些成績的取得離不開黨和國家對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重視。”拜文匯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先后印發文件提出要“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普及力度”,“通過中外人文交流活動等形式,交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先進經驗,向國際社會宣介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在拜文匯看來,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國際傳播,有利于展示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獨特魅力,有利于增進世界各國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誼,有利于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目前,我國非遺的傳播力度、國際市場影響力及品牌打造上也存在著一定的現實問題和困難,亟待各方共同努力。”拜文匯坦言。
為此拜文匯建議,“在內涵上有提升、渠道上有拓展、業態上有融合和政策的大力扶持等方面下功夫,才能突出亮點、引發熱點,才能吸引更多國內外觀眾關注,才能讓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實現中華文明與現代對話。”
具體怎么做?“要加強頂層設計,完善保障機制。建立‘多部門’協同機制,出臺政策‘組合拳’支撐。發揮多元主體作用,建立完整的文化傳播體系。此外,還要拓展多維渠道,強化雙向發力。利用好國際會議、國際展覽、國際節慶、國際比賽等重大平臺,充分利用‘高教出海’‘職教出海’,利用網絡媒體、社交媒體、新媒體等數字化平臺,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線上展示、互動、教育、推介等活動,增強非物質文化的國際參與度和影響力。”拜文匯進一步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