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爽夜夜高潮高清视频,久99久女女精品免费观看69堂,日韩精品不卡在线高清,91精品啪国产在线观看

中國經濟長風破浪 未來可期

2024年03月05日 14:06 | 作者:張連起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我們面臨的困難挑戰,說到底是發展中的問題,是成長中的煩惱。解決這些問題,必須深刻認識和把握這樣兩條答案: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硬道理”,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最大的政治

進入全國“兩會”時間,讀懂中國經濟“回升向好”,感受“新”欣向榮,增添信心底氣。

回顧2023年的中國經濟,發展的“含金量”高。橫向看,國內生產總值(GDP)超過126萬億元,5.2%的經濟增速快于疫情三年4.5%的平均增速;縱向看,經濟增速明顯快于美國2.5%、歐元區0.5%、日本1.9%的經濟增速,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仍是全球經濟增長重要引擎。

發展的“含新量”高。2023年,中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邁出新步伐,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3.3萬億元,投入強度(與國內GDP之比)達2.64%,我國在全球創新指數中的排名升至第12位,擁有的全球百強科技創新集群數量首次躍居世界第一。國產大飛機、國產大型郵輪、“奮斗者”號載人潛水器等亮點紛呈……大國重器更顯大國底氣。新質生產力加快形成。傳統產業加快轉型升級,戰略性新興產業蓬勃發展,未來產業有序布局,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取得重要進展。2023年,規模以上裝備制造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6.8%,高技術產業投資保持兩位數增長,服務機器人、3D打印設備等高技術產品產量快速增長。數實融合全面深化,5G應用已融入71個國民經濟大類。我國前沿科技領域厚積薄發,培育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約40萬家。

發展的“含綠量”高。綠色發展動能澎湃。全球光伏發電裝機容量近一半在中國,全球電動載人汽車(新能源汽車)一半以上行駛在中國,全球1/4的新增綠化面積來自中國。規模以上工業新能源汽車、風力發電機組、充電樁產量分別比上年增長30.3%、28.7%、36.9%,“新三樣”(電動載人汽車、鋰電池和太陽能電池)產品出口突破萬億元大關。2023年,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容量歷史性超過火電裝機,非化石能源消費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比上年提高0.2個百分點,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連續9年居世界第一。

展望2024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也是謀劃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我們面臨的困難挑戰,說到底是發展中的問題,是成長中的煩惱。解決這些問題,必須深刻認識和把握這樣兩條答案: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硬道理”,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最大的政治。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必須繼續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這為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提供了科學指引,為新時代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遵循。

新質生產力融合了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興技術,通過技術融合創新促進勞動者和生產資料發生“質”的躍遷和變革。新質生產力呈現出“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的特征。“高科技”,表現為新質生產力以重大科學發現或重大技術突破為基礎,依賴于基礎研究、原始創新和顛覆性創新,其技術性能更強、融合程度更深,代表全球科技和產業發展的最新趨勢和方向。“高效能”,表現為新興技術在生產流通過程中的不斷滲透應用帶來更高生產效率,推動各類優質生產要素能夠以更高效率流向重點領域。“高質量”,表現為新質生產力更加符合新發展理念,能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質”和“量”均實現了對傳統生產力的超越。

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義是“以新促質”,新質生產力最大的落地場景在于產業升級。從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生物技術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主陣地”,到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工業互聯網、衛星互聯網、機器人等未來產業“新賽道”,都是新質生產力的用武之地。

新質生產力不是傳統生產力的局部優化與簡單迭代,而是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的先進生產力,必將帶來發展方式、生產方式的變革,推動我國社會生產力實現新的躍升,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奠定更加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

發展新質生產力,應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推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力度,提高研發投入占GDP比重。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建設高水平科研機構和平臺,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

發展新質生產力,應在科技創新引領下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發展現代服務業,培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加強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建設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展,加快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步伐,不斷催生新業態、新模式、新動能。

發展新質生產力,應構建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的生態體系,推動大中小企業協同創新、融通發展。支持大型企業搭建創新創業平臺,開放創新資源,帶動中小企業創新發展。完善中小企業服務體系,提高中小企業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提高整個產業創新能力與競爭力。

信心如磐勇前行,“以新促質”正當時。只要我們堅定信心、迎難而上,守正創新、砥礪奮進,在改革創新中挖掘潛能,在積極進取中開拓新局,保持“風雨不動安如山”的定力和“越是艱險越向前”的闖勁,中國經濟必定會贏得光明未來。

(作者系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企業財務管理協會會長)

編輯: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