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協網北京3月4日電(記者 王慧文)在剛剛過去的春節假期,“博物館熱”持續升溫,多地熱門場館“一票難求”,春節逛博物館,成為不少民眾的一項“新年俗”。
“數據顯示,8天假期里,河南博物院共接待了10萬余人次游客,其中,外省游客比例超過了河南省內游客,占到65%,且18至45歲的青年群體占比也超過了65%。”全國政協委員、河南博物院院長馬蕭林分享了這樣一組數據。
為迎接龍年,河南博物院推出了“中華少年尋龍記”研學活動
在馬蕭林看來,這股“博物館熱”不僅展現了人們對精神文化的不斷探求,也映射出文化自信的不斷提升。“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趨旺盛,這包括對歷史文化、精品文化的探尋與欣賞。同時,隨著文化自信的增強,大眾對傳統文化產生了更濃厚的興趣,尤其是青年人。”來博物館參觀的游客越來越年輕化了,是他一個深刻的感受。
全國政協委員馬蕭林在河南博物院
此外,現代科技的快速發展也為博物館帶來了新活力。“借助AI賦能,博物館在展覽手段、展示效果上花式創新,不僅增強了文物和展覽的互動性和體驗性,也增強了文物的傳播力和感染力,吸引了更多的觀眾走進博物館。”馬蕭林說。
“在河南博物院,你可以看到中國文字的起源——甲骨文,可以欣賞到商周時期的青銅器,我們的鎮館之寶有賈湖骨笛、杜嶺方鼎、婦好鸮尊等等,館藏文物數量眾多,品位高,價值巨大。”談起河南博物院的“出圈”秘籍,馬蕭林如數家珍。“這些文物充分展示了河南及中原地區燦爛輝煌的歷史,揭示了這片土地在夏代到北宋這3000多年間作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地位。”
始終致力于創新,是河南博物院愈發吸引年輕人的原因。2022年8月,河南博物院首次引入“虛擬公社”的概念,以九大鎮院之寶為原型,進行二次虛擬形象創作,每周更新虛擬主人公的故事,目前已更新了200期,吸引了大量粉絲。
河南博物院引入“虛擬公社”概念,以展示文物的起源和歷史的魅力
馬蕭林介紹,“‘虛擬公社’讓文物‘活’了起來,通過這種創新方式,生動呈現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形成過程,拉近了館藏文物與社會生活的距離。”
目前,河南博物院已擁有超過2000款的文創產品,除了考古盲盒、文物修復盲盒等,還創新性地打造了以“婦好鸮尊”為主題的文創IP矩陣,基礎的文創產品如書簽、冰箱貼、明信片,到特色產品如棒棒糖、咖啡、糕點,以及漢服、新中式帽子、衣服、背包等,實現了文創產品的多元化發展。
河南博物院推出的文創產品《打卡河南》集章冊
作為一名“老”委員,過去6年,“博物館”“考古”“文物保護”“文物安全”一直是馬蕭林履職的高頻詞。近幾年,他始終關注著紅色文物保護,并在今年的提案中建議,進一步加強石油工業遺產的保護、利用和展示。
“當代百年來的發展歷程,亦是歷史長河的組成部分,在發展中遺留的一部分歷史遺產,往往也最容易被忽視。石油工業遺產包含物質遺產,如地面設施、勘探工具、加工設備以及圖紙檔案等文獻資料,還包含了非物質遺產,如王進喜的鐵人精神等。”馬蕭林指出,我國石油工業遺產是近代工業史和石油工業史的生動見證,更體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工業化成就。
“尋根,是一直深埋在中國人骨子里的一種情懷,不管是古代、近代到現代,每一個時代都有其獨特的文化印記,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是我們的根和魂,告訴我們從哪里走來。”馬蕭林說,不論“博物館熱”是否減退,博物館的服務工作始終是重中之重。“我們也將持續優化服務,讓每位游客走進博物館,都能獲得更好的文化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