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雙向發力的天津實踐>住津全國政協委員風采
“是農民給我提案所需鮮活事例”
全國政協委員張志軍建議以農產品加工業促進鄉村產業振興
人民政協網3月2日電(記者張原) “作為農業科研人員,我的提案要從田野中來,把農民所思所想融入提案建議。”全國政協委員,天津市農科院農產品保鮮與加工技術研究所所長張志軍把一年來的調研成果認真梳理成提案。
一年來,遍訪天津特色農業加工企業,到武清區政協扶持村與農戶交談,利用各種機會到西北欠發達地區、東南沿海發達鄉村看產業發展情況,實地走訪近百個農村,廣泛傾聽農民的聲音,認真記錄總結調研中發現的問題。
“通過脫貧攻堅,各地區的交通條件、招商引資、產業建設、民生保障等都發生了巨大變化,正處于邁向高質量發展的動能轉換階段,需要進一步探索創新發展思路,促進產業提升,將資源優勢、科技優勢向市場優勢轉化發展。”張志軍調研后認為,必須創新產業模式,找準路徑模式,實現鄉村振興。
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就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做出了部署。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而農產品加工恰好是體量最大、產業關聯度最高、農民受益面最廣的產業。張志軍在調研中看到,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好的地方,能夠激活一片區域、壯大一個產業、帶動一方農民。農產品加工業完全可以成為為耕者謀利、為食者謀福的產業。
本次會議上,張志軍帶來以農產品加工業促進鄉村產業振興建設美麗鄉村的建議,呼吁以美麗鄉村為載體,依托各地農產品產前優勢,拉長產業鏈,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產業,構建以農產品加工為核心的優勢互補、多產融合的鄉村振興產業融合發展體系,打造“產業價值鏈牢固、基礎設施配套完善、服務便捷高效優質、農民增收保障有力”的產業體系,通過多產融合,最終達到產業興旺,實現鄉村振興。
他建議強化頂層設計,構建以農產品深加工為產業核心的美麗鄉村建設的指標指導體系。細化農產品加工業產業發展規劃,引導社會資本下鄉,促進鄉村農業產業轉型升級和融合發展。鼓勵涉農科研院所與農業企業建立全產業鏈產學研一體化示范基地,為農產品深加工產業提供穩定的人才支撐。
“要因地制宜,探索多模式美麗鄉村建設,構建集一、二、三產業與農旅相結合的美麗鄉村發展系統和多層次產業體系。”在張志軍看來,要注重精神文明,弘揚優良傳統和淳厚的鄉風民俗;以生態環境、文化傳承和民俗系統為資源優勢和文化特色的地區,應先保護、后開發;強化規劃統籌,高標準制定村莊發展規劃,把集體經濟的優越性和家庭經營的積極性緊密結合到一起;以組建農業經營主體為切入點,實現資源變資產、現金變股金、村民變股民;以農產品加工產業為基礎,以鄉村旅游為突破口,打造農民創業平臺,實現生產、生活、生態融合。
他認為,農產品加工業具有良好的投資屬性,農產品加工業門類廣、鏈條長,有著巨大的投資空間。要通過制定產業政策引導加工產能向主產區、優勢區和物流節點下沉,促進產地與銷區、科技與產業的協同發展,通過農產品加工業可將工業化標準理念和服務業人本理念注入農業。要通過專家“組團式”協作,以科技助力,高起步利用現代新技術、新裝備,與農產品加工業交互聯動,提高加工智能化、自動化、精細化水平。
把田間地頭打造成“原料車間”,把加工流水線打造成“觀光工廠”,把體驗店打造成“現場制作”“線上銷售”,把二三產業留在農村,把就業崗位和增值收益留給農民。以科技助力,建立科研院所—農業企業產學研一體化示范基地,激發企業發展的內生動力,做大做強經營主體。促進農村創業創新從傳統的特色種養逐步延伸到加工流通、休閑旅游、鄉村服務、電子商務等特色化中高端產業,實現傳統產業升級,提升特色產業價值鏈,促進農業增效,助力鄉村產業振興。
“每一次走進田間地頭都是一個調研的過程,和農民的每一次交流,都收獲匪淺。”張志軍用自身專業優勢為例,描繪了一幅以產業振興促進美麗鄉村建設的美好圖畫。他表示,作為農業界別全國政協委員,將持續關注農業提質增效,助力鄉村振興。
編輯:王亦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