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24地方政協全會掃描>實時新聞
農工黨銀川市委會:
健全養老服務體系,讓“夕陽紅”幸福滿格夫孝,德之本也。自古以來,中國就提倡孝老愛親,倡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政協委員胡曉敏看來,“老有所養”,是民之所呼,也是政之所應。
日前,在寧夏銀川市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期間,胡曉敏代表農工黨銀川市委會作大會發言時提出了《健全養老服務體系,讓“夕陽紅”幸福滿格》的建議。她說:“養老是家事更是國事,多年來,各級政府在‘老有所養’問題上都給予了足夠重視,用實際行動應對人口老齡化,切實提高老年人生活保障水平。但面對日益龐大的老年人口數量,如何更全面地加強老年人養老服務?這是一個非常迫切的命題。”
1月17日,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末,全國60歲及以上人口29697萬人,占全國人口的21.1%,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21676萬人,占全國人口的15.4%。胡曉敏說:“我手機里留存了2022年底的數據。你看,2022年底全國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超過2.8億人,占全國總人口的19.8%,其中65周歲及以上老年人達2.1億人,占全國總人口的14.9%。”
“‘銀發浪潮’滾滾而來,我們不得不對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提出更高的要求。”胡曉敏以銀川市為例說,銀川目前有34萬老人,政府的養老政策不斷完善,社會的養老服務不斷增大,基本服務保障不斷提升,且取得一定成效。但養老服務體系不完善、普惠型老年服務不足、社區養老未有效整合服務資源、智能化養老產業發展滯后等問題依然很明顯。
胡曉敏認為,在養老工作中,政府和企業有發揮更大作用的責任和空間。為此她建議發揮政府和市場“兩只手”作用,引入多元主體,鼓勵社會資本的投入,在養老模式上多業態融合,優化養老服務設施結構。鞏固居家養老的基礎地位,強化社區的平臺樞紐功能,推動供養型、養護型、護理型機構協調發展。做深做實醫養結合,為老人提供急診救護、疾病診治、健康管理、康復護理等一體化服務。
養老不離家,是很多老年人的愿望。為滿足居家養老的日常生活和醫療保健需求,胡曉敏認為,需要依托社區優質養老資源,建設“社區養老服務共同體”,打造便利養老“十五分鐘服務圈”。統籌整合轄區醫院、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等醫療資源,為老年人提供有效的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和康復護理等個性化醫療服務。同時,因地制宜建設小微嵌入式養老服務機構,設置微助托、微日托、微助餐、微洗滌等養老微空間,讓老人在家門口享受到便利的養老服務。
對于銀川市的情況,胡曉敏特別提出打好“組合拳”,共同推進智慧養老。建議結合“算力之都”建設,加快發展“互聯網+智慧養老平臺+呼叫中心+智慧終端”的智慧健康養老服務模式,加快推進銀川市智慧養老平臺項目建設,建立老年人健康養老數據庫,整合醫療、保健、物業、家政等各方資源,根據跨終端設備的數據信息互聯及同步,連接各單位級人物角色,保持老年人與兒女、服務項目組織、醫務人員的信息內容互動。還要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強行業監管,完善養老服務信用評價機制,提高養老服務質量和透明度,守護老人安全,讓家人更安心。
“調查顯示,目前絕大多數老人還是更傾向于居家養老,這為人工智能等高科技的應用提供了更大想象空間,也是目前解決養老問題的有益嘗試。”胡曉敏補充道。
農村養老目前也是一大短板。在農村,留守老人依然十分普遍,他們對醫療保障、生活照料的需求,會比一般群體更強烈。胡曉敏建議結合鄉村振興戰略,持續補齊農村養老服務短板,提升農村養老服務供給數量和質量。
實現“六個老有”是老齡工作的目標,即“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教、老有所樂”。胡曉敏認為,只要全社會共同行動、攜手努力,一個值得期待的老年友好型社會必將漸行漸近。(張倩 記者 范文杰)
編輯:王亦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