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畫界雜志>2023年第四期
無 界
這是閆振鐸先生新世紀以來的第四場個展。每次展覽,都會面對同樣一個問題:展什么、以什么類型為展覽線索?閆振鐸先生從上個世紀六十年代至今,作品涉及寫實、表現、抽象等風格樣貌,材料手段涉及紙本水墨、油畫、巖彩、雕塑等等,創作的豐富性或者說復雜性,同時代的藝術家或多或少也都有著相似的情況。不同的是,時至今日,他依然是各種材料技法交替使用,不同風格樣式的作品交替出現。近七十年的創作生涯,并未偏倚于某個風格流派,也沒有從主觀意愿上著力建立某種藝術樣式的意圖,用先生自己的話說:“風格是投在地上的影子,我只管走路。每一件作品就像路上的每一步,既要千方百計,更要誠心誠意,水平不高的風格就是雜耍,我要水平,風格順其自然。”
高山流水系列之一、二、三(布面巖彩)320×250cm×3-2014-2018年-閆振鐸
寫實、表現、抽象是繪畫外在形式的不同表現,閆先生的作品,一部分毫不猶豫地可以稱之為寫實;一部分是表現,這里的“表現”顯然不等同于“表現主義”。還有一部分是抽象,這里的“抽象”也不能簡單的對等于西方藝術史所表呈的抽象。
今日,是否要基于創作形式來設置閆先生的展覽結構?我想借用巴爾巴拉?赫普沃斯在給赫伯特的一封信中的話:“當我以寫實的方法創作,或者作抽象的作品時,我都未感到有什么意圖或情緒上的不同。我對兩者的感覺是一樣的,同樣的愉快或痛苦……”在藝術家看來,他們只存在形式上的不同而已。特別在今天的藝術環境中,這個問題是不是還需要討論?
“從寫實(發展)到抽象”,似乎是藝術發生和成長的規律,也自然是一種藝術發生的觀點。最初的藝術總是寫實的,而幾何圖形的抽象形式是寫實圖像簡化的結果。似乎有一個普遍的抽象意識發生在人的高級階段,也可能是我過于簡單的認識。
但是,就創作而言,在大多數情況下,無規律才是藝術創作、也是個體命運的“底”,而極少數的規律性的現象是“底”上面的“圖”,按此“圖”索驥是難以找見閆振鐸的“底”的。
晚來銀錠橋(油畫)180×380cm-2009年-閆振鐸
閆振鐸這半個多世紀的創作生涯中,他使用過各種表現手法,嘗試過各種表現形式,但從沒有停留在某一個風格樣式中,并固定下來。也就是說,他并不在“寫實到抽象”這樣一個大范圍認定的“藝術發展的規律”之中。用他自己的表述就是“我的所有作品都是我的生命狀態的體現和表達,哪種方法適合我當時的表達,我就用。寫實、表現、抽象,各種材料工具,這一切只是呈現我生命狀態的手段。”這樣的創作思想,就不難理解他在七十年代那個特殊時期,在繪制“鐵人王進喜”的同時也在嘗試抽象意味的創作;在如今大宗抽象創作的同時,卻會花十多年的功夫繪制具象寫實的《銀錠橋》;疫情期間還能嘗試用巖彩繪制的寫實風景《鳳翔靈山》……
無界,既是針對時間,也是針對空間。無界,在此次展覽中不是態度而是方法。藝術很長,生命很短,與其將藝術鑲嵌在生命的各個時期去檢視,不如將個體的生命完全的投入到藝術中去感悟。
無界,也是對整個展覽氣氛的要求—盡可能去除策劃意識;盡可能無偏見的客觀呈現;最小化非作者意圖的表達;保護作者、作品與觀眾無界限的交流。
無界,也是對應閆振鐸的一句感言:“我的創作語言取自自然靈性,創作情感來自生命自覺,無需界定,也不必當下確認。
編輯:畫界 邢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