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爽夜夜高潮高清视频,久99久女女精品免费观看69堂,日韩精品不卡在线高清,91精品啪国产在线观看

首 頁 2023年第六期 2023年第四期 2022年第五期 2022年第四期 2022年第三期 2022年第二期 2022年第一期 2021年第六期 2021年第五期 2021年第四期

首頁>書畫>畫界雜志>2023年第五期

寥——杜小同水墨作品欣賞

2024年01月23日 12:54  |  作者:畫界編輯部整理  |  來源:《畫界》2023年9月第五期 分享到: 

展覽的理念,即所謂的“寥”,包含了與眾不同的獨立精神,而且疏離感是我特別關注的杜小同的特點,所以在這個邏輯里我選用了這個字。“寥”字本身有多重含義。“寥,深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正是杜小同的氣質,甚至有一種“酋長”式的形象感,既不羈獨立,又冷峻,這是它的意味所在。杜小同的作品也是這樣。

杜小同從中央美術學院畢業后去煙臺工作,所以這與生活環境相關,他很長一段時間做的研究就是“海·灘”。在中國畫的創作方法中,對“海”的描繪是留白,而杜小同的“留白”是畫出來的,他一直強調畫“虛”,虛的東西反倒要仔細斟酌,畫許多遍。另外,這也與杜小同的山水觀和海洋觀有關,即中國的文化主體是一個對內陸更感興趣的群體,所以中國畫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山水畫,其中有宇宙的概念。但傳統繪畫中對海的描繪特別少,一描繪海就是“山海經”,詭異、鬼怪都在其中,所以對海的描繪更容易體現人對遠方神秘世界的一種態度。從杜小同的繪畫中會發現他對此很明確、理性,他有自己的理解與抱負。

—吳洪亮

灣(國畫)100×72cm-2022年-杜小同

灣(國畫)100×72cm-2022年-杜小同

我個人覺得小同作品中流露出的“詩化”的品質,實際上是水性、墨性和詩性的結合。也就是說,這套話語系統和邏輯也是東方的,中國文化中最重要的特征離不開傳統的古典繪畫的滋養。但是,另一個問題是需要我們考慮的,那就是這套敘述話語和審美經驗如何在具體的創作中與當下的文化情景結合起來,或者說如何與藝術家的生活經驗、精神感悟結合。于是,這自然涉及作品當中的視覺形象和筆墨趣味的轉化問題。這種轉化既不是一個日常化的視覺的表達,也不是一個符號性的轉化。剛才夏可君談到了“虛”和“薄”,包括對海洋、對神仙、對仙境的想象和構建。但是,我覺得這個想象和虛構的背后仍然是基于現實的生活體驗,包括對一種文學化表述的依戀,仍然是一個綜合性的表達。只有這兩個層面的結合,才能更好地作品中包含的那種蕭條的、疏離的、空靈的感受。

—何桂彥

北-方(國畫)61×89cm-2021年-杜小同

北-方(國畫)61×89cm-2021年-杜小同

小同的畫展現了水墨的可能,怎樣的可能?將水墨的詩意傳統帶入現代性表現的可能,以及水墨材料兼容古今的綜合表現的可能。體現在:

1. 將傳統山水畫鳥瞰式游觀平遠之景方式與照相機取景方式相結合,使得“海邊”這個主題下的景象給觀者介乎山水畫、風景畫之間的感受,同時賦予畫面詩意與現代感。2. 優雅的灰色調帶給人神秘的詩意的視覺體驗。灰色是中間色調,模糊,不確定,有神秘感。3. 以簡、淡、空來處理畫面。高貴的單純。物象非常簡括,即夏可君說的“虛影化”處理。靜穆的激情。畫面不激不厲,但就如大海一樣,平靜的海面下總是激情澎湃,小同的畫也是如此。4.沒骨化的筆墨形態。(1)隱跡立形,趨于抽象的意象化。(2)以豐富的肌理制造來求淡中見厚,尤其敢于用白粉來過渡,來調和違和感。

—王 平

岸-二(國畫)90×52cm-2022年-杜小同

岸-二(國畫)90×52cm-2022年-杜小同

當代水墨如何與大海相遇?中國古代水墨藝術與大海的相遇,總是離不開仙山樓閣的幻境,從唐宋到明清都是如此,尤其是對生活于煙臺的藝術家而言,“蓬萊仙境”的想象一定是不可繞開的背景,但對處于現代旅游場景中的藝術家而言,他如何把這種仙境的想象轉化為個體生命的心境呢?如何使之重新獲得現代的“靈暈”呢?杜小同在十年前主動去到煙臺生活,或者選擇煙臺這個并非家鄉的位置開始新的水墨繪畫時,他必須一個人去尋找與大海相遇的方式,他必須找到自己的大海,這是一個人的大海,一個人涵泳的世界。一個人與大海的相遇如何以藝術的方式發生?不是直接寫生,也不是油畫創作,不是傳統的山水程式化操作,但又必須接納油畫的光影變化與視覺遠近的空間層次,同時,還要保持古典的意境,又要求不露痕跡地傳達出來。這需要一次新的綜合,山水與風景的疊印,內心與大海相互契合,進行一次新的詩意綜合。這就需要藝術家面對大海的浩瀚與寂寥,進入內心的涵泳,把內心深處的涌動訴諸筆端,尋找與大海的契合點,或者進入大海地平線的召喚。我們就聽到了小同這十年面對大海的心語,那是他獨有的語言:一、寂寥而廣漠的灰色;二、遠影自在的呼吸;三、潛心涵泳的虛淡心境。

具體在畫面處理時,小同必須尋找到大海的視覺與個體視覺的張力關系。首先是遠影與平遠的切近關系,這是把大海的海平面與古代山水畫的平遠巧妙融合起來。這尤其表現在幾幅大尺寸的作品上,一道海平線橫貫畫面,或者區分為灰色與白色,或者是黑色與白色,如同羅斯科的抽象畫或日本攝影師的作品,畫面的整個基調是一片虛白,小同很好地把一種虛淡的調子帶入大海的寂寥之中,達到了很好的共融;或者在近處,是現實的風景,是一個個在海邊游玩的個體,或者是個體之間的沒有關聯,似乎只有海水才是唯一的關聯,或者是一個個個體的淹沒與投入,似乎暗示了個體在大海面前的渺小,也是藝術的隨性淹沒感,被很好地傳達出來了;畫面還有一種靜默感,一種消音之后的淡雅,但也有一種無力與無奈感,一種眾生漂浮無根的虛無感也隱含在畫面之中。

頓(國畫)204×230.5cm-2021年-杜小同

頓(國畫)204×230.5cm-2021年-杜小同

不僅僅是畫面給人的氣息,還有材質的虛淡。這是小同把水的浩瀚與寬闊表現出來了,就必須賦予水性以新的特質,這是傳統沒有的特質,這是大片的灰色,大片的灰白與虛白的調子,尤其是抽象的底子與肌理效果,局部看似抽象畫,小同把平面的“基底”做得非常豐富,把水墨與水粉結合,這種虛厚的背景近乎抽象畫的處理方式,但又傳達出一種內在的含蓄,這樣即便畫面上人物形體縮小,所表現的形態不多,但似乎這些形體是從基底材質中涌現出來的,似乎就是大海自身在吐納生命,這是進入大海的呼吸,與大海一道呼吸,小同是潛入了水墨的內在材質的生命質感之中。這也體現為小同最近關于竹、石的繪畫,有抽象的結構思維但不是抽象畫,以塊狀結構來體現石塊的體量感,但又有水墨的松軟,好似是王原祁的一種當代轉化,也許這個對話還可以繼續深化。

樹影與石影的虛淡化。一方面是海邊人物的虛影化,也是人面對大海的渺小,還是一種薄霧的遠觀,一種新的遠觀,但人物又好似大海的泡沫,有著生命的泡沫,一種內在的悲憫;另一方面,尤其是2017年小同的兩幅樹影與石影的作品,名為《自去來》,這應該是當代水墨的杰作,把水粉與水墨巧妙結合,充分發揮了水墨材質的融合呼吸作用,將樹與石的倒影,在實與虛之間,通過水影的虛化處理,讓整個畫面被一種虛淡的氣息所籠罩,并有著細微的光線與光影變化,一種惚兮恍兮的氛圍,一種本雅明所言的“靈暈”,被水墨重新發現了,自然的寂寥與內心的沉靜達到了詩意的契合。

—夏可君

杜小同

1972年生于陜西富平,1999年畢業于中央美院國畫系水墨人物畫室,獲學士學位2009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獲藝術碩士學位。現就職于江蘇省國畫院。

2014年,在在北京正觀美術館舉辦“淘泳——杜小同作品觀摩展”;2015年,在北京正觀美術館舉辦“尋常—杜小同水墨作品展”;2018年,在廣東美術館舉辦“天高云淡—杜小同作品展”;2018年,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寥—杜小同水墨作品展;2021年,在煙臺美術博物館舉辦“無際——杜小同作品展”。

責任編輯:張月霞

版面設計:湯煒

未標題-1

2


編輯:畫界 邢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