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委員故事>委員故事
朱援:我的社情民意信息故事
人民政協網1月9日電 (通訊員 魏思怡 李珈銳)“家鄉,就是最需要我的地方。”
一雙運動鞋,一身運動服,一個黑色雙肩包,無論是在布魯克林的唐人街上,還是在內蒙古大學的校園里,朱援,樸素如常。
2018年,朱援從美國紐約大學交通規劃與工程專業博士畢業,那時,呼和浩特已連續兩年位列全國十大“堵城”。萬通路是呼和浩特市東南部濱河片區南北向主干路之一,隨著城市發展,南二環地面段“物理隔離”這一瓶頸多年未能突破。為了實現南北貫通,呼和浩特啟動萬通路下穿南二環工程項目。而在市規劃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朱援談到了交通道路優化的重要意義。他提出,將萬通路下穿南二環快速路工程原雙向四車道改建為雙向六車道,保證車輛正常流通,這一建議很快被相關部門采納。2023年11月底,萬通路雙向六車道下穿南二環工程正式通車。
朱援: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政協委員,市政協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特邀信息員”,內蒙古大學交通學院教授
今年元旦過后,家住銀河南街的肖先生改變了原來的上班路線,每天駕車沿萬通路穿行城市。在他的眼里,“這條路又平又寬,不僅節省了出行時間,也預防了交通事故。”
改善交通,既要打通“大動脈”,也要暢通“小血管”。一直以來,呼和浩特海拉爾高架興安路至西二環路段通行利用率不高,針對“橋上車很少,橋下車如龍”等問題,朱援在市政協十四屆二次會議聯組討論上建議,在原有新增2匝道的基礎上,建議新增呼倫貝爾北路西下匝道,有效疏解興安北路西下匝道的交通壓力。這一建議不僅與中心大局“合拍”,更與群眾利益“同向”。新增匝道工程在后續建設時增設了2條下行匝道和2條上行匝道,成功解決海拉爾高架西二環路至興安路9公里區段內“無上下行匝道”問題。
從留美讀博到回國發展,從大學教授到政協委員,朱援始終覺得,“人在哪里能最大程度實現人生抱負?對我來說,家鄉就是最需要我的地方。”
在朱援的手機里,專門有個社情民意信息備忘錄。日常工作和出行當中,發現值得提出的問題時,朱援習慣性地立刻記錄題目,以備使用。他說:“把政協事業放在心上,把委員責任扛在肩上,這句話不是說說而已。不光要有發現問題的眼睛,還要有及時記錄的習慣。只有走到、看到才能想到、記到。”
乘坐公交的朱援發現并體驗到:呼和浩特中心城區公交場站的缺失,不僅增加了乘客候車與乘車的時間,還降低了公交的運營效率,特別是公交車需在較遠場站進行充電,增加了額外行駛距離及充電時間。為此他想,“要是可以利用現有長途汽車站來設立中心城區場站就好了。”
參加完2023年提案督辦會后,朱援一邊向市公交公司負責人員了解公交發展的困難與需求,一邊與司機師傅探討場站位置等具體情況。經過調研,他撰寫了社情民意信息,提出完善場站設計與周邊道路的交通組織、優化中心城區公交線網等對策建議。這則信息很快獲得呼和浩特市委書記包鋼的批示,并得到有關部門采納。
在有心人的眼里,要想做好一件事,靈感和機會俯拾皆是。即便是專業的學術論壇,朱援也不僅僅將其只看作科研的開放共享平臺,這里還是他收集社情民意信息線索的來源地。結合自治區區情,朱援把在論壇、協會與年會上同行對行業發展的意見和建議,轉化為政協提案和社情民意信息向有關部門反映。2023年7月,他圍繞內蒙古交通與可持續能源產業撰寫了題為《服務交通強國建設 提升內蒙古可持續能源與交通產業融合水平》的社情民意信息,被自治區政協信息專報單篇采用,得到相關部門推動落實。
隨著全市“兩會”臨近,兼有教師和政協委員雙重角色的朱援更加忙碌了,修改課題報告、完善提案建議、核實數據情況……但他又從中找到了兩者相互依存的關聯:“這兩個角色,讓我既可以從專業角度對交通領域的問題提出可行的解決思路,又能夠通過社情民意信息等參政議政。”
認真履職自然要付出更多精力,但朱援樂在其中。回顧自己的履職足跡,如同他兒時坐在父親的單車上穿行在呼和浩特的大街,看著那些交替閃爍的交通燈與道路上的指示牌,心里涌動的是如昔的情懷,以及無窮的動力。
編輯:張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