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發揮“三個作用” 爭當合格委員
【發揮“三個作用” 爭當合格委員·履職故事】
為“折翼天使”照一束光醫者仁心
“單跪起,一……”早上七點半,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奈曼旗博愛兒童康復中心教室里,老師們正在給孩子們上課。對于這些患有腦癱的特殊孩子來說,每一個看似簡單的動作都極其艱難,很多時候都需要老師幫助完成。教室外的走廊上,有一個人每天早上都會對幾十間教室里的上課情況進行一遍特殊的“查房”——仔細觀察上課情況。他叫王剛,是這家康復中心的院長,也是連任兩屆的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政協委員。
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政協委員,通遼市奈曼普仁中蒙醫醫院院長王剛
目前,王剛創辦的這家康復中心共有123名腦癱、孤獨癥、智力殘疾(發育遲緩)等三類殘疾少年兒童在接受康復。然而,在2014年創辦初期,半年之內卻僅僅招收了一名孩子前來治療。“當時創辦的時候就是一家非營利性機構,殘疾兒童可以免費康復,可是一開始大家還是抱著不相信的態度,害怕上當受騙,沒有人愿意來。”王剛回憶那段歷程,并沒有對歷經艱辛的感慨,更多的是對殘疾兒童家庭的悲憫。
王剛家從祖父開始,已經三代行醫,然而他的行醫之路卻坎坷重重。1987年,王剛進入奈曼旗的醫療系統工作,1994年在改制過程中下崗。這之后,王剛擺過攤、辦過公司,最終還是決定回到熱愛的醫生這一行當中來。在北京學習工作5年后,王剛回到自己的家鄉通遼市奈曼旗,并于2008年創立了自己的第一家博愛康復館。
在就診的人群中,有一類人引起了王剛的格外注意,那就是殘疾兒童。他發現,有殘疾兒童的家庭大多很自卑,特別是對于農村牧區的家庭來說,為孩子治療的花銷是一筆巨大開支,大多數家庭都被拖入了貧窮的境地。而且,因為當地沒有相關的專業機構,家長往往要帶著孩子到外地去康復,費用增加不說,還難以保證為孩子進行連續康復,效果打了折扣,有的甚至錯過了康復的黃金期,留下終身遺憾。思來想去,王剛萌生了自己創辦一個機構的想法,“當時就想辦一個不掙錢、能維持的機構,盡可能地幫助這些殘疾的孩子康復。”
2014年,王剛把這個樸素的愿望變成了現實,“奈曼旗博愛兒童康復中心”正式掛牌成立。然而,剛開業的半年,雖然一再強調免費康復,但只有一位患兒來康復,社會上還傳出了“這是個騙子”的風言風語。不少人勸說他:“別折騰了,一片好心還被當成了騙子,圖啥?”然而王剛滿心琢磨的都是,怎么能讓當地的殘疾兒童花最低的費用,得到康復治療。
一年后,康復中心有了兩名患兒,其中一個孩子來的時候已經1歲多了,但是只會爬,站不起來,經診斷屬于腦癱患兒。王剛和康復師根據孩子的情況,制定了有針對性的康復方案,每天堅持,家長有時候因為工作忙,陪不了孩子,王剛和按摩師就擔負起照顧孩子飲食起居的責任。經過一年多的持續康復,孩子能夠獨立行走將近2米了。孩子站起來的那一天,他的父母激動得又哭又笑,這期間,父母多次想要放棄治療,是王剛和康復師想盡各種辦法,讓他們堅定了康復信念,而這個孩子的康復效果,也為康復中心帶來了更多的患兒。
委員擔當
2017年對王剛來說,有兩件大事:一件是他成為通遼市政協委員,另外一件是他成立了通遼市奈曼旗普仁中蒙醫醫院。說起這家醫院成立的初衷,王剛坦言,在為殘疾兒童康復的過程中,因為實行免費康復,隨著就診患兒增加,僅僅靠其他的康復診療費用補貼逐漸開始周濟不過來。2016年開始,當地殘聯給予大力支持,每年為每個康復的孩子救助12000元,但是只限0到6歲的孩子。而成立醫院,一方面可以用傳統的中醫、蒙醫造福更多人,另一方面則能通過醫保政策,為殘疾兒童家庭解決一部分困難,也可以讓康復中心持續辦下去。醫院成立后,殘疾兒童的康復有了殘聯和醫保的雙重救助,費用進一步降低,平均每個家庭每月花費不到500元。
就在大家為王剛豎起大拇指的時候,他又關注起這些殘疾兒童的家庭幸福。他發現,為了保障治療效果,同時享受醫保政策,大多數患兒需要長年累月住院,這就必須有一名家長進行長期陪護,而這不僅影響家庭收入、工作生活,甚至給夫妻感情造成了危機。據他了解,2018年至2019年,有8個家庭因夫妻一方長期陪護孩子導致了夫妻離異。同時,陪護的家長生活質量難以保證,睡覺就在醫院走廊、患兒病床旁打地鋪,三餐常常是饅頭就著自來水,經年累月,身心俱疲。另外,有些患兒需要特殊的飲食,但是醫院無法保障,還有些患兒情緒不穩定,影響其他患兒休息,陪護家長間產生矛盾……
基于這些在實際工作中發現的問題,王剛在2019年提交了一件《關于將部分殘疾兒童康復納入慢性病管理范圍的建議》的提案。提案引起通遼市醫保部門的重視,經過多方調研論證,2020年,通遼市醫保部門對殘障兒童的救助達到每個孩子每年28000元,殘聯救助提高到每個孩子每年15000元。自此,關愛殘疾兒童事業得到了更多的支持。
轉眼間,王剛作為第五屆通遼市政協委員履職屆滿,在第六屆通遼市政協委員推薦期間,他毛遂自薦,希望能夠連任一屆。理由很簡單:“因為有關殘疾兒童的醫保等政策還不穩定,希望自己在政協的大平臺上,能夠進行更加廣泛的呼吁。”
2022年,成為通遼市第六屆政協委員后,王剛又向通遼市政協提交了《三類殘疾兒童康復治療亟須納入城鄉居民門診慢特病病種范圍》的社情民意信息,反映自治區現有0—7歲肢體殘疾、智力殘疾和孤獨癥三類殘疾患兒3300多名在接受康復治療,他們住院康復一年的費用大約需要8萬多元,給家庭造成較大負擔,建議將這三類患兒納入門診特慢病病種管理。通遼市經過研究,采納了王剛的建議,現在,通遼市0—14歲三類殘疾少年兒童已經納入醫保門診慢病救助范圍,他們在通遼市門診康復一年的費用上限為3.2萬元,極大減輕了患兒家庭的負擔。之后,通遼市政協還把這一信息修改后報送到自治區政協,形成《三類殘疾兒童康復治療亟須納入城鄉居民門診慢特病病種范圍》的社情民意信息,建議自治區借鑒通遼市做法。同時,市政協也向自治區政府辦公廳、自治區衛健委報送了信息,在更大的平臺上,為殘疾兒童的康復呼吁。
今年,王剛又把目光投向了殘疾兒童的教育。他以奈曼旗為例,提出無論是新建的特殊教育學校,還是能夠接受殘疾兒童就讀的普通學校,對殘疾兒童都只能開展培智教育,卻不具備開展康復的師資和條件,不能保障有康復需要的殘疾兒童健康成長。基于此,王剛提交了《關于加快推進殘疾兒童康教融合的建議》,建議推進特殊教育學校建設的同時,為特教學校補充師資,調配足夠的工勤人員,同時深化特殊教育學校與康復機構的合作。
再次走進王剛創辦的兒童康復中心,“折翼的天使”們在家長的陪同下,日復一日地進行著艱難訓練,點點滴滴的康復效果對這些家庭而言是巨大的支撐,王剛和康復師們就是這些信心的傳遞者。“原先都是點,回首是一條線。”王剛說,累計有300多名孩子在這里接受康復治療,有24名孩子經過康復已進入學校學習。而這,正是支持他繼續走下去的信心和底氣。(通訊員 菅海霞)
編輯:張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