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西藏實踐
記者手記丨一個孤兒的選擇
采訪索朗達杰之前,西藏自治區政協辦公廳的同志就透露,索朗達杰的故事很感人,不僅僅是因為他多年堅守在海拔很高的邊境線上,還因為他是一個有理想、有志氣的孤兒。
和索朗達杰的同事細聊,才知道索朗達杰出生在西藏自治區尼木縣塔榮村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16歲那年,父母因故相繼離世,索朗達杰成了一名孤兒,爺爺和哥哥供他完成了初中學業。畢業后即將面臨輟學之時,恰好趕上了黨中央對西藏等邊疆民族地區的特殊幫扶政策,在黨員干部與困難兒童的結對幫扶中,索朗達杰幸運地成為養母楊華媽媽的幫扶對象。在楊媽媽的幫助下,索朗達杰考上了大學,并從那時起立下了誓言:長大后要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絕不辜負黨和國家的培養,不辜負養母的幫扶之恩。
2009年,大學即將畢業時,武警西藏邊防總隊到索朗達杰的學校招警。“當時我的腦海里就冒出了一個想法,那就是到邊防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于是,他義無反顧地報了名,最終成為這個光榮集體里的一員。
14年來,索朗達杰換了一個又一個工作地點,但始終沒有離開邊境派出所。他恪盡職守,勤懇敬業,默默守護著祖國的邊防線。他告訴記者,普瑪江塘的確很苦,在這里別說工作,就是待著都難受。“可是都去享受美好,那國家的邊防線誰來守護?”
“十五的月亮,照在家鄉照在邊關。寧靜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念。我守在嬰兒的搖籃邊,你巡邏在祖國的邊防線……”采訪索朗達杰時,記者腦海中不禁響起了《十五的月亮》的旋律,這首軍旅歌曲,不正是對索朗達杰和戰友們的生動“寫照”嗎?(融媒體記者 李木元 謝穎)
編輯: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