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科技中國 使命擔當>要聞
重拾初心的諾獎
通往人類真正偉大境界的道路只有一條,那是充滿艱辛與挫折的道路。
這是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早已窺得的科學探索的真諦。
每當生產力走到嘆息之墻面前,科技的核心使命,就會從探究已知世界的細枝末節,轉為挑戰未知并為人類生存發展開辟更廣闊空間。從青銅、車輪、火藥,到近現代歷次科技革命,無不以這種邏輯推動文明的前行。
只是科技革命級別的突破,極不容易。它需要階段成果的長久累積,研究者數十年如一日的專注執著。然而,科學與科學家最需要穩定、安靜的關鍵時刻,恰恰是最動蕩、喧囂的紛亂時節。因為在質變那一刻到來之前,人類社會都會在供給與需求日益激化的矛盾中,歷經焦慮與爭奪。
當下亦是如此。
而這正是我們要對獲獎者和諾獎報以格外尊敬的理由。
或許你也聽過這樣的聲音——他們評價近年來被諾獎青睞的成果,是拾遺大于前瞻、應急多于跨越,未能帶來震撼靈魂的新聲。但縱觀近十年來的諾獎軌跡,不難看出科學家們越來越多地將視線投向了技術應用與社會生活,他們正將科學技術的“陽春白雪”,主動地貼近、造福、改善每一個平凡你我的生活。
而諾獎本身的難能可貴之處則在于:它是對這些在挫折和艱難中前行的科學家的最高肯定。
百年時光,時移世易。甘于寂寞、執著探尋的科學工作者們,其態度、精神、風骨,無不散發著光輝。盡管無人能夠預告晨光破曉的具體時刻,但因為有他們的存在,人們于彷徨中依然保有人類最寶貴的東西——希望。
這一點,正是諾貝爾開設獎項的初衷。客觀世界,世事無常,人類意志不能左右轉移。但只要始終有人心懷天下,愿意為之奉獻付出,人類文明的火種,定能夠穿越風雨黑暗,延續不熄。
我們向獲獎者致意,也充滿敬佩地看到,全世界越來越多的科學家正以實際行動加入這一歷史潮流。科研工作者不會是孤勇者,越來越多的面孔會托舉起手中的文明之燭,為人類探照未知的前途。
編輯:馬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