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抗汛救災進行時
精準馳援,協力構筑受災群眾“生命補給線”
人民政協網北京8月23日電(記者 袁世鼎 通訊員 李玉國 付仁帥)“受困群眾最需要什么,政協委員就趕緊支援什么”,靶向發力、精準馳援,是災后兩周“同心抗洪”行動的主流也是最大亮點。
據不完全統計,自8月2日-15日兩周時間,廣大委員充分發揮朋友圈大、聯系面廣的優勢,采購、聯系、輸送一大批亟需緊缺物資發往鎮街一線。其中,捐贈救災資金1155.55萬元,捐贈基本生活物資38815件、防汛應急物資5744件、衛生消殺物資6244件......
如果不了解門頭溝的地理、地形、地貌,單從以上數據,很難體會這一件雨披、一口熱飯最終抵達群眾手里,所歷經的“險”、所承受的“顛”以及所運輸的“輾轉”。
門頭溝西高東低、寬山窄路、溝谷落差大,全域空間不是“山區環抱城區”的包圍結構,而是城區、山區東西分列,山高城低、城小山大、雀首屏身的“孔雀開屏”結構。處在“孔雀之眼”位置的門城地區,巴掌大小,居住著全區大多數人口。洪水來襲,此地受到山區來水猛烈沖擊,很多汽車沖入河道、部分城區遭遇洪水漫灌,但總體上看,城市韌性還是比較強,經受住了考驗。但是,就廣大山區而言,由于進山道路呈魚刺狀分布、缺乏微循環,又與行洪河道“依偎糾纏”,待極端雨量匯聚,洪水攜裹砂石左奔右突,掏空路基、沖垮路面,再加上山體塌方、斷電斷網,就造成大批鎮村失聯、命運孤懸。
打通“交通線”+構筑“補給線”,就等于架起了“生命線”。
暴雨之下地質復雜,極易引發次生災害,打通“交通線”只能由專業救援力量“開鑿推進”。所以,委員“同心抗洪”的重心全部落在構筑“補給線”上。
因為災后施救存在“黃金救援期”,生命需要補給,所以“馳援”;因為馳援之難,所以需要“精準”。
為做到精準馳援,區政協組建“委員物資捐助工作專班”,時刻關注區“防汛搶險救災信息發布”動態,緊盯交通、通訊等山區搶險救援“生命通道”打通情況,堅持山區鎮街打通一個、復聯一個、對接一個,并同步梳理出一份定向援助清單,將該區域救災緊缺物資和生活亟需物品向全體委員發布,引導委員靶向發力、有的放矢開展援助。同時,依托委員聯絡微信大群,配套建立救災資訊每日悅讀、捐助情況每日發布機制,將區委工作要求、委員捐助情況及時推送給大家,在凝聚好委員思想共識基礎上,引導委員參與援助、比學趕超。
就是在這樣的平臺機制引導之下,一幕幕精準馳援的故事接續上演,很多讓人印象深刻:
——“一個再一個”的遞進馳援。處在“魚刺脊梁骨”位置、沿線分布多個鎮村的109國道,貫穿門頭溝全境,從西六環軍莊橋到市界段共96.85公里, 受山洪、落石沖擊,全線撕裂。搶通109、打通失聯鎮村,只能從“魚嘴”處的門城或繞個大彎從“魚尾巴”處的河北涿鹿“雙向鑿進”。時間緊迫,打通一個,就要趕緊支援一個。區政協常委、特邀界委員、區新聯會會長俞陳鋒,緊盯政協發布的鎮街需求清單,每復聯一個鎮,他就組織捐贈一批緊急救援物資,“一個再一個”,一直覆蓋山區各鎮,真正做到了遞進馳援。
——“一手牽一手”的接力馳援。山區通道打通后,有的深山鎮在門城設立聯系點,用于接收、暫儲援助物資,再由鎮組織有涉水經驗的車輛往山區運送。另外,鎮與鎮之間也有很多物資需要調配。由于路險難走、車輛較少,很多援助物資一時供應不上。文體界委員李悅、特邀界委員韓增勇、民進農工黨界委員康榮臻、民盟民建界委員范同春等委員獲悉情況后,不但自己捐款捐物,還主動出車出人、甘當快遞、自駕前往。這就出現了部分委員將物品捐贈到接收點,又有其他委員開車將物資運送到目的地,委員連線、接力支援的場面。婦聯界委員何建紅、文體界委員宋旭,在潭柘寺鎮設有“何建紅宋旭委員工作室”,這是區政協推動委員聯系群眾所設立的基層站點。何建紅、宋旭以工作室為站點,平時開展宣傳政策、反映民情、參與基層協商、服務群眾等工作。災情發生以后,“委員工作室”即刻變身“物資轉運站”,很多委員捐助物資都是通過他們的步步接力,送達受災群眾手中。
——“一波又一波”的輪番馳援。不同鎮村水毀程度不一且打通存在時間差,“新復聯的”和“已復聯的”在緊缺物資需求上存在差異。所以,區政協常委、民族宗教界委員云濤,區政協常委、科技經濟界委員王韶生,工會界委員王威,科技經濟界委員張軍寧,文體界委員光善紅,婦聯界委員安雪,工商聯界委員張志遠,團委青聯界委員徐帥等近30名委員在捐助一輪生存物資(水、食品等)、搶險物資(鐵鍬、應急電燈等)之后,又根據最新需求再次捐贈一批生活物資(蚊香、女性用品等)、消殺物資(84消毒液、噴霧消毒槍等),有一個二次馳援、三次馳援的過程。文體界委員馬士龍、李悅,積極發動“朋友圈”力量,分別牽線聯系了“北京冠軍之家公益基金會”和海淀區政協委員徐磊來門頭溝開展援助,向受災群眾輸送一輪又一輪物資。
還有很多故事讓人動容:無黨派界委員李愛民,每天組織一二十人的隊伍到村居開展義務消殺;農業界委員陳慶,晝夜不停帶領突擊隊奮戰在打通鎮村“生命線”上;團委青聯界委員董宇,不但將自身企業園區作為救援部隊大本營,還出動機械車輛參與河道落水汽車打撈工作;農業界委員王新玲,洪水剛退,就穿上膠鞋、扛起鐵鍬,到社區、到主干道,一鍬一鍬地鏟淤泥、清垃圾,任憑汗水打濕發縷、浸透衣背......
救災工作不結束、群眾生活沒恢復,委員馳援的腳步就不停步。有人不僅要問:到底為什么,能讓委員如此慷慨、無私捐助?到底是什么,能讓委員如此牽掛、忘我奔赴?到底是哪一種魔力,能讓委員如此不懼、奮身不顧?
人民政協為人民,一切以人民為中心;政協委員來自人民,是“人民的委員”。這就是根本答案。
作為門頭溝人民的“委員”,還有更為詳細的解答:
——是老區的傳承。門頭溝是革命老區,戰爭年代的英雄事跡激蕩人心,流傳下來的戰天斗地不服輸的“精氣神”影響了門頭溝幾代人。區政協每年開展清明祭英烈儀式、紅色主題活動,就是引領委員賡續紅色血脈、傳承革命精神,以團結奮斗的姿態走好新時代長征路。心里埋著“斗爭故事”,危機時刻就能展現“斗爭氣質”,面對自然災害能夠做到臨危不懼,也能做到守望相助。
——是新時代的激勵。這些年門頭溝摒棄“煤炭經濟”轉向“低碳經濟”,篳路藍縷、艱苦創業,通過多年努力一舉拿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國家森林城市”、“中國天然氧吧”等一批“國字號”招牌,打開了日新月異發展新局面。新時代的“蝶變”過程、發展成就、進取精神,激勵著、凝聚著包括委員在內的每一個門頭溝人。面對洪水侵襲,這種精神就轉化為團結一心、共克時艱的強大力量。
——是委員的家國情懷。這幾年,區政協委員關注山區農村進步、農業升級、農民致富,圍繞鄉村振興、文旅產業、民宿發展,深入開展視察、考察、調研、協商,為扮靚山區百姓的“美麗老家”、打造首都市民的“夢里老家”積極出謀劃策、獻智出力。一座座新房蓋起來、一種種清潔能源用起來、一個個村落靚麗起來,都會讓委員們莫感欣慰。這里面有他們多年的呼吁,也有辛勞的付出,委員的心和百姓的家連在了一起。面對洪水沖破家園,委員們的大局意識、家國情懷、為他人著想的擔當就被強力激發出來,激勵他們勇敢站出來,攜手受災群眾撫平傷痛、一道共建美麗家園。
編輯:王亦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