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抗汛救災進行時
“這就是我們重建家園的底氣!”
房山區是7月29日至8月2日北京遭遇特大暴雨人員財產損失最嚴重的地區之一。被稱為京郊的山水畫廊、北京的后花園的十渡,在暴雨洪水沖擊后,引發了各界關注。
洪澇災害發生時,一度成為“孤島”的房山區十渡鎮平峪村,目前災后重建情況如何?人民政協報融媒體記者實地探訪。
“我們肯定會好起來的!”
“清淤時要注意安全啊,做好防護;一會兒物資到了,通知大伙兒按需來領取;馬上飯點了,水泵一會兒打開,讓大家打點水,老人行動不便的,我們把水送過去……”8月10日,臨近中午,北京市房山區政協委員,北京東湖港旅游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孫振芳正和平峪村黨支部書記晉顯增一起扯著嗓子在現場指揮協調,黝黑的臉上,汗珠啪嗒啪嗒直往下掉。
平峪村,是孫振芳的家,也是大家熟知的十渡景區中的“十五渡”。洪水退去后,天氣愈加悶熱,空氣中彌漫著淤泥的腥味;河道兩岸,許多破敗不堪的車輛仍深陷淤泥;馬路兩邊的房屋多數受損,有的已被沖毀;村落旁的拒馬河水流滾滾,被沖斷的橋梁石板側躺在水邊,被沖斷的電線耷拉在水面上方。
“我是土生土長的十渡人,在這里生活了半輩子,看著村子被洪水毀成這樣,能不心疼嗎?”短暫休息的間隙,孫振芳對記者說,“好在我們鄰里之間互幫互助,再加上各方的救援,肯定會好起來的!現在就是要帶頭為災后重建做點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兒。”
說完,孫振芳沖著清淤的隊伍大聲喊道:“大家多注意安全!加把勁兒,我們肯定會好起來的!”
一架木梯架起“生命通道”
“平峪村有7個片區,各個片區之間幾乎各不相連。尤其是在拒馬河上游,靠著河北淶水野三坡,有兩個自然片區,順著拒馬河沿線7公里,住著300多位村民,一座石橋是連接這里與村部的唯一道路。洪災來臨時,通信中斷成了最大的困難。”孫振芳回憶道。
怎么辦?在接到轉移群眾的命令后,村“兩委”干部和孫振芳一起,帶領村里的青壯年,在被洪水沖斷的石橋碼頭做了一架木梯。
“在懷柔區消防救援支隊幫助下,我們還從橋頭到山體架了一條繩索,牽引著繩索,帶著物資去到那邊看望村民,了解村里情況,還得來回傳遞消息。”孫振芳說,汛情發生后,一度失聯的300多名村民,通過這架木梯架起的“生命通道”,不僅第一時間得到了救助轉運,確保了生命安全,還陸續接收到了救援物資和發電設備、水泵等,得以盡快恢復正常生產生活秩序。
“洪災面前,大家都手挽著手,互相攙扶著前進,身強力壯的年輕人背著老人和孩子,沿途滿是淤泥和碎石,災難面前大家的齊心協力是最難忘的。”孫振芳說,有這股子勁兒,重建家園一定會順利實現。
“這就是我們重建家園的底氣!”
連日來,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官兵沖鋒在前,支援地方搶險救災;北京市懷柔區消防救援支隊在平峪村緊急轉移村民及游客;十渡主要的公路交通正在搶修搶通,有力保障了救援和運輸物資車輛通行。
“經房山區政協協調,北京映光公益基金會、北京恒安公益基金會、北京市民政局、房山區民政局、房山區慈善聯合會共同支援十渡鎮平峪村,捐贈發電和排水設備、帳篷、礦泉水、方便面、消毒液等物資,社會各界共同筑起了一道道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防線。”孫振芳介紹說,受災村民沒有等靠要,而是積極組織自救,爭取早日恢復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
“這就是我們重建家園的底氣!”孫振芳說道。
災難面前,這場團結一心、眾志成城、守望相助的大救援,傳遞出震撼人心的力量。
作為一名連任三屆的老政協委員,孫振芳在參與救災和災后重建時也在思考:應對極端天氣,山區村民如何進一步增強辨別風險、應急搶險、應急處置能力?如何發揮社會力量在生態環境預警和應急管理中的作用?……“我會盡快梳理出一些應對極端災害天氣的建議,這也是我下一步的履職重點。”孫振芳說。
(本報融媒體記者 周佳佳 宋寶剛 杜曉航 袁世鼎)
《 人民政協報 》 ( 2023年08月16日 第 02 版)
編輯: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