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十四屆全國政協專題協商會>統籌城鄉融合發展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要聞
記者觀察丨探尋鄉村振興的有效途徑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鄉村要振興,必須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7月12日,全國政協圍繞“統籌城鄉融合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議題召開專題協商會,邀請各界別委員、有關專家和相關部委同志深入協商、集思廣益。結合與會委員發言和相關部委負責同志的回應,記者得出這樣的“啟示”:統籌城鄉融合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離不開“1+3”路徑的探索——即毫不動搖堅持黨的領導,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的決策部署,從制、人、物三方面發力。
書寫鄉村振興戰略這篇大文章,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應有之義。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打贏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脫貧攻堅戰,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為了打破城鄉生產要素流動的藩籬,引導城鄉之間生產要素雙向流動,尤其是城市向農村的流動,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建立城鄉融合發展的制度和政策體系。黨的二十大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進行總體部署。“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黨的領導是我們最大的優勢。此次專題協商會上,專題調研組和委員們的發言充分證明,正是在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指導下,各地區各部門緊緊錨定建設農業強國目標,鄉村振興扎實推進,農村面貌明顯改善,農業農村現代化成績顯著。
制,即制度、機制。任何一項工作的推進都要有健全的制度做保障。在這方面,《中國共產黨農村工作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關于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意見》等一系列法律制度體系的構建,為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指明了方向。特別是黨的十九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連年印發中央“一號文件”,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吹響鼓勁號角。此次會上的協商交流中,來自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農業農村部等部門負責同志在回應委員建議時表示,下一步工作將繼續加強制度保障,包括加快打通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的制度通道;做好《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規劃(2023-2027年)》編制工作;健全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等等。
人,從委員們的建議中可以總結為兩方面。一方面是致富帶頭人、創業者、返鄉青年等人才隊伍。人才是鄉村全面振興的動力引擎,只有增強各領域的人才力量和智慧,才能落實發展、改革和創新的任務。另一方面,則是廣大農民。說到底,鄉村振興的最終目的是讓農民受益,讓農民有真正的幸福感、獲得感。在這方面,謝茹委員認為,要提高農民在鄉村建設中的“話語權”,建立專業人員和農民群眾共同參與的編制機制,善聽農民之言,尊重群眾主體地位。宋青委員建議,要對本土農民、青年科技人才等群體進行登記、造冊、分類,建立人才信息庫,提高“新農人”人才資源配置效率,通過激勵表彰扶持,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
物,指的是包括產業、教育、醫療、公共設施等資源要素和外部環境。有這層的思考,是因為聚焦“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的“全面”二字。怎樣實現“全面”?這既包括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個振興”,又要達到“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標。對此,委員們從不同角度提出中肯建議。比如,劉永富委員認為,發展特色優勢產業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建議發展木本油料產業,向山地要油料;李家洋委員認為,種子是農業的“芯片”,要聚焦種子創新中的重大科學技術問題;張合成委員建議,要重點突破農村水電路氣網房、科教文衛體等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存在的問題;孫陽委員認為,要加強農村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筑牢億萬農民健康的“第一道防線”。
如今,統籌城鄉融合發展正在加快推進,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正在“進行時”。這篇大文章濃墨重彩,蘊含著悠久燦爛的中華民族農耕文明,一筆一畫間,彰顯著鄉土中國變遷史積淀下的博大智慧。
《 人民政協報 》 ( 2023年07月13日 第 01 版)
編輯: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