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十四屆全國政協雙周協商座談會>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歷史闡釋和宣傳教育>會議新聞
共繪民族團結大美畫卷
——全國政協“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歷史闡釋和宣傳教育”雙周協商座談會籌備綜述
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我們遼闊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開拓的,我們悠久的歷史是各民族共同書寫的,我們燦爛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我們偉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歷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各民族經過長期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多元一體格局,產生了全民族共同的歷史記憶。
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是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重要途徑。在2019年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高舉中華民族大團結的旗幟,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團結統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這些重要論斷,為進一步做好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為進一步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推動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全國政協把“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歷史闡釋和宣傳教育”作為今年的重點協商議題,并于5月26日通過雙周協商座談會形式進行協商建言。此前,為詳細了解各地的經驗做法、困難問題,全國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組織專題調研組赴云南省、甘肅省開展深入調研,與當地黨政部門、政協委員、專家學者、基層工作人員座談交流。在扎實做好“線下”調查研究、交流探討的同時,還在“線上”開設主題議政群,組織委員們踴躍發言,熱烈研討,用求真務實的意見建議為會議的高質量召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深化調研察實情強實效
雙周協商座談會是新形勢下人民政協建言獻策、增進共識、協調關系、凝心聚力的有效平臺。既然要協商,就要對協商議題做到心中有數。做好民族工作,必須要走進民族地區基層工作一線,面對基層的各族群眾。習近平總書記曾非常形象地指出:“調查研究就像‘十月懷胎’,決策就像‘一朝分娩’。調查研究的過程就是科學決策的過程,千萬省略不得、馬虎不得。”
本次雙周協商座談會是2023年全國政協舉辦的第四次雙周協商座談會,也是2023年度協商計劃十大重點協商議題之一。作為會議的承辦單位,組織委員就相關議題進行深入調研,把問題找準,把建議提實,是民族和宗教委員會在此次雙周協商座談會前最重要的準備工作之一。
全國“兩會”召開前,民族和宗教委員會辦公室邀請中宣部、中央統戰部、教育部、國家民委相關處室負責同志座談交流,了解相關工作情況和工作開展中遇到的困難及問題。民族和宗教委員會駐會副主任隋青牽頭,辦公室有關同志參與,共與22名政協委員、專家學者進行了一對一深度訪談,聽取意見建議,為此后調研工作的開展奠定基礎。
4月12日至19日,民族和宗教委員會副主任蔣建國率調研組,圍繞“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宣傳教育”專題赴云南省、甘肅省開展調研。行前,調研組召開專題會議,邀請中宣部、教育部和國家民委有關部門負責同志到會介紹情況、交流研討,請中央統戰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央社會主義學院提供書面材料,為委員高質量履職提供了有力保障。
調研期間,調研組在云南昆明市、臨滄市和甘肅蘭州市、武威市、張掖市等地,通過實地走訪、座談交流等方式,詳細了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宣傳教育工作在機關單位、社區、學校、企業和社會面群眾中開展情況。針對如何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闡釋中牢牢把握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始終堅持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充分挖掘和有效運用歷史事實、考古實物、文化遺存闡釋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形成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同當地政府相關部門負責人、基層單位工作人員、專家學者等進行面對面交流,廣泛聽取意見、凝聚共識。
公元1247年,西藏薩迦派宗教領袖薩迦班智達·貢噶堅贊應蒙古汗國皇子、西路軍統帥闊端的邀請,在涼州白塔寺成功地舉行了歷史性的會盟,即“涼州會盟”,白塔寺成為西藏正式納入中國版圖的歷史見證。現在,涼州會盟紀念館是愛國主義教育、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的有力陣地。
“重大的歷史事件,總是深刻地影響著后人、影響著未來。我們怎么闡釋好,宣傳好?”調研組表示,加強歷史闡釋,一方面是把史實搞準,另一方面是宣傳得當,要通過有效的方式讓社會大眾了解,特別是讓青少年了解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國情,從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2000多枚有字簡牘、10000余枚無字簡牘、837枚封泥,以及大量瓦當、銅器、陶器、鐵器、玉石器、骨器等遺物,豐富的文物讓人嘆為觀止。這里是云南昆明市晉寧區河泊所遺址。
2021年以來,作為古滇文化核心居址區的河泊所遺址,出土大量漢代簡牘、封泥、大型建筑基址和豐富器物,表明西漢中央政府已對邊疆云南直接行使治權,展現了邊疆云南地區從多元走向一體、最終融入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發展進程。
調研組認為,河泊所遺址考古新發現印證了云南融入中華多元一體文明的歷史進程,對講述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重大意義。希望持續開展河泊所遺址的考古研究與文物保護利用,深入挖掘河泊所遺址蘊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信息,為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歷史闡釋和宣傳教育提供重要支撐。
5月10日,民族和宗教委員會又組織委員在北京有代表性的中國農業大學附屬中學、海淀區民族小學進行了補充調研,豐富了協商發言的觀點和認識。
從開始帶著問題而去,到如今滿載收獲而來,扎實的調研為此次雙周協商座談會議的召開打下厚實基礎。今天,這些收獲與體會將轉化成高質量的發言呈現在協商會現場。
線上線下聚共識出實招
預約發言是協商座談會中最重要的議程之一,是展示政協委員參政議政水平的重要窗口,也是黨政部門聽取委員意見建議的有效方式。
會議籌備過程中,民族和宗教委員會圍繞大會預約發言選稿開展了大量細致工作,通過廣泛動員委員提交發言,調動委員建言資政積極性,為開好協商會踴躍投稿。同時,結合委員提案、委員和專家學者的工作背景、學術成果等方面因素,主動向委員和專家學者約稿。據了解,此次會議共收到30多篇發言初稿。收到發言素材后,調研組組長蔣建國和委員會辦公室同志聚焦會議主題,研究確定了發言重點方向,協助委員調整角度、充實內容,確保發言方向準確、內容充實、建議可行。最終確定10篇預約發言。
此外,為進一步拓展和豐富政協委員建言獻策渠道,營造更加自由、活躍的民主協商氛圍,民族和宗教委員會還通過委員履職平臺上的“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歷史闡釋和宣傳教育”主題議政群廣泛征集委員意見和建議。
“要讓各族群眾在投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在共建共享中充分感受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溫暖。”4月26日,民宗委在全國政協委員履職平臺開通主題議政群。結合工作經歷,全國政協委員、寧夏回族自治區統戰部部長馬漢成,在群里把自己所見所聞所想毫無保留地分享給委員們。他建議,組建專家學者團隊,深入研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涵和外延,并作出時代化的權威闡釋;創新建設宣傳教育平臺、載體,從線上、線下共同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工作進機關、進學校、進社區、進鄉鎮、進企業等;加大各族干部群眾對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度參與,讓各族群眾自覺增進“五個認同”。
全國政協委員、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第一人民醫院副院長楊方認為,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闡釋和宣傳教育,促進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團結統一,是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堅實思想文化基礎和經濟社會基礎。她建議,實施民族關系和諧工程,強化黨的民族政策學習宣傳,通過開展節日互慶、風俗互適、生產互助等方式,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建議將系統性學理闡發、實證性文物體系構建、多媒介社會傳播等要素匯聚形成合力,不斷推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歷史闡釋和宣傳教育。”
“建議推進民族地區村鎮、街道、學校、藝術、體育等機構與沿海發達地區結對子,定期交流,人員互通。”
“在推動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方面也面臨一些新情況、存在一些新問題,還需進一步完善體制機制。”
……
圍繞協商會主題,委員們在議政群里深入交流、踴躍發言,建真言、獻良策、出實招。
扎實調研,充分探討,自由交流。把委員的這些收獲與體會轉化成高質量的發言,在雙周協商座談會現場精彩呈現,對此,我們十分期待。在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征程上,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加強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腳踏實地,久久為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必將共同繪就民族團結大美中國畫卷。
《 人民政協報 》 ( 2023年05月26日 第 01 版)
編輯: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