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十四屆全國政協專題協商會>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要聞
全國政協“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專題協商會現場報道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應當怎么“挖”?記者 包松婭
四川眉山蘇軾墓地。一襲綠衣、一張素面,一雙慧眼,吳敏婕摸著蘇軾妻子王弗墓碑上的碑文,念著蘇軾寫給她的《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不禁哽咽。
看過全國政協委員、藝術科普平臺“意外藝術”創始人吳敏婕講蘇東坡系列文化短視頻,相信這個鏡頭一定給諸多網友留下過深刻印象。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有人或覺之高深清冷。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者,吳敏婕并不這么認為,她創辦的自媒體“意公子”正是聚焦把中華文化中打動人心的人與事,通過通俗易懂的解讀,帶到當下生活,深受大眾喜愛。
真誠是永遠的“必殺技”,靠著深厚的學養和清泉般毫不做作的娓娓道來,“意公子”吳敏婕僅近30期蘇東坡,就獲得5.2億次播放和1423萬的點贊。網友們留言:“聽了三遍,把我搞得淚眼婆娑?!薄八墓适麓騽恿四?,而你感動了我!”
16日全國政協“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專題協商會上,記者獲悉,因著大眾對文化的熱愛,吳敏婕創辦的自媒體在互聯網上已吸引超過3000萬文化同好,短視頻全網點擊量超過50億。這讓吳敏婕深刻認識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
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正如吳敏婕所說,中華文化的載體不只是功夫、瓷器和中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真正的穿透力需要全方位展示并且“深入淺出”,“文火慢燉”。8年時間,“意公子”做到了。
與吳敏婕一樣,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廣播藝術團(中國電影樂團)團長劉學俊也保持著對中華文化的持續關注。
今年“兩會”期間,劉學俊在提交的《關于創新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提案》中同樣提出,要挖掘中華文化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精神力量。
“中國的‘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智慧結晶,蘊含著‘天人合一,順時而動’的哲學理念。”劉學俊所在的中國廣播藝術團歷時5年打造了《萬物生長——二十四節氣交響套曲音樂會》,用音樂語言來傳遞傳統文化精髓,用跨越世界的情感共振來講好中國故事,對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亦有重要意義。
在專題協商會現場,我們發現其實不少委員都跟吳敏婕和劉學俊一樣,本身就是中華文化的“挖掘者”,他們也正以不同的身份用語言、故事、音樂、電影、短視頻等形式,將中華文化中包羅萬象的內容通過多元化、藝術化的敘事風格鋪展開來,這些展示著中國智慧與文明的“作品”一定會被更多公眾所了解所喜歡。
編輯:張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