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大國匠心
大國匠心 | 0.01毫米之間鑄就大國重器
——訪中國兵器工業集團首席技師、第十六屆中華技能大獎獲得者馬小光
融媒體記者 周佳佳 康亮 王星星 許義甫
銑削、車削、鉆孔……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北京北方車輛集團有限公司智能制造裝備車間,電光石火之間,環繞著一陣陣數控銑床切削金屬的聲音,馬小光聚精會神地在一臺數控銑床前作業。
“天天在車間聽這種嘈雜的聲音,有什么感覺?”記者大聲問道。
“心里很爽快!”馬小光抬頭笑著回答。
在這個金屬噪音不停、說話基本靠喊的車間,馬小光心里的這份“爽快”究竟從何而來?這位“兵器大工匠”又有何絕活?
聽聲辨技的“兵器大工匠”
馬小光是北京北方車輛集團有限公司的一名數控銑工。“我的工作就是根據圖紙要求,設計工藝方案、編制加工程序、選擇裝夾刀具、控制機床各項參數等,通過操作數控銑床,以去除材料的方式,加工出一些平面、腔槽、輪廓、孔系、復雜曲面等幾何零件。”馬小光介紹說。
馬小光加工的產品,主要是特種車輛在研制過程中必需的工裝模具類產品,這些產品主要用在特種車輛的行走系統、傳動系統及液壓系統上。對他來說,操作數控設備加工制造特種車輛上復雜精密零部件的模具工裝,是產品研制鏈條上重要的開端,也是綜合難度最大的工作。
“此項工作對操作者綜合技能要求較高,成為高級技師,通常要經過5-10年的經驗積累。”馬小光坦言。
從一名技校畢業的學徒工成長為中國兵器工業集團首席技師,馬小光走了近25年。
1998年,18歲的馬小光從北方車輛技校畢業后到北方車輛集團工具液壓分廠工作,成了一名石墨鉗工。
“當時我被吳運鐸、倪志福等老一輩兵工人的創新和奮斗精神深深吸引,我立志要學好技術,成為一名技術一流的兵工人,實現技能報國的理想。”馬小光回憶說,自己認真刻苦練習畫線、銼削、打磨等基本功,用心琢磨各種加工設備的特性,迅速掌握了多種操作技能。
這個在同事們眼中執著鉆研甚至有點執拗的大工匠,在25年的一線打磨中,練就了一身的“絕活”,“聽聲辨技”便是其中一項。馬小光可以從車間嘈雜的噪聲中,判斷出刀具的切削狀態、磨損程度以及機床各部分的受力狀態。
“如果聲音正常,證明它的切削方式很好,這種聲音聽起來就像是好聽的音樂。尤其是工人操作時,聽到這樣正常切削的聲音,由衷地有一種爽快的感覺。”馬小光笑著說,噪聲恰恰能體現出整個車間的工藝水平。
在馬小光看來,“聽聲辨技”就是他與機床交流和對話的一種方式。他對記者說:“上夜班的時候,夜深人靜的時候,機器不只是發出切削的聲音,還會和我聊天呢,會告訴你,它哪不舒服了,該加油了,需要潤滑了。”
“高精度”背后的努力
0. 01毫米,約是一根頭發絲直徑的八分之一,肉眼幾乎看不見。但0.01毫米對于某些特種車輛而言,卻是一次飛躍式的迭代。
馬小光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加工特種車輛最精密的零部件之一——一體式行星架。一體式行星架是新一代機電復合傳動系統零部件中形位公差最嚴、尺寸精度最高、加工難度最大的關鍵零件,孔位置度直徑尺寸公差0.01毫米,槽垂直度和平行度同樣為0.01毫米,超出了一般加工中心的正常加工精度。
“操作中任何一個微小差別,都會對產品的精度產生影響,所以必須全神貫注。”提出用數控機床進行批量加工的馬小光根據機床重復定位精度規律嘗試修正定位誤差,經多次試驗檢測,產品加工精度終于達到要求。
連體履帶板是重點科研產品,中間空當內側5×30倒角一直是工藝技術難題,成為多個車型更新換代的“攔路虎”。馬小光在綜合考慮效率、成本、人工等各種因素后,利用可回轉四軸轉臺機床,制作專用工裝夾具4套,設計自制偏心反鋒倒角刀2種,成功解決連體履帶板倒角加工難題,實現經濟高效自動化加工,為裝備升級換代和后續生產線建設提供了重要工藝方案。
“平衡器,是特種車輛地面機動的核心零件,沒有它,車輛就無法平穩行走。我們加工平衡器鍛造模具,就好比是給特種車輛‘穿上鞋’。”為了破解平衡器鍛模的加工難題,馬小光憑借自己多年積累的經驗,在利用三維CAD軟件對平衡器鍛造模具的模型進行分析后,嘗試用各種軟件對加工難點進行編程,編制高效加工軌跡,同時選擇合適的數控刀具和切削參數。通過幾十次反復試驗,終于解決了這一加工難題,模具試模一次性通過,大幅提高了加工效率。
“每一項任務的完成,都是一次經驗和技術的積累。”馬小光坦言,25年間,自己最大的收獲就是學到了老一代兵工人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精神,這是促使他勇于探索、不斷創新、不斷突破的動力。
“技術工人的春天來了!”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技術工人隊伍是支持中國制造、中國創造的重要力量。
“這句話讓我們尤為振奮,我們技術工人的春天來了!”馬小光說。
榮獲過全國技術能手、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勞動模范、中央企業先進個人和中華技能大獎等多項榮譽,擁有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馬小光的名字和照片被展示在車間“名人榜”的最高處,激勵著更多年輕的兵工人接續創新。
榮譽等身的馬小光,卻仍喜歡一頭扎進自己的車床前鉆研。他一直認為,實踐才能出真知,才能不斷提高技術、優化工藝,才能跟上當代技術發展潮流。
4月28日,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中外記者見面會上,作為新一代產業工人的代表,馬小光許下的承諾擲地有聲:“我們今天擁有許多創新創造的條件。只要靜下心來,立足崗位學好技能,就能干出一片新天地。”
馬小光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采訪剛剛結束,他又迅速回到崗位上,繼續和他心愛的車床“對話”……
編輯:張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