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聚焦
甘肅天梯山石窟將建壁畫博物館
甘肅武威市天梯山石窟保護研究所所長劉智26日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透露,位于甘肅武威市涼州區遠郊的天梯山石窟正在籌建壁畫博物館,這對于天梯山石窟搬遷壁畫和塑像的科學保護、展示利用、學術研究和長足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劉智介紹說,“天梯山石窟搬遷壁畫彩塑修復項目”目前已完成,共修復729件文物,累計修復壁畫300余平方米。但由于沒有平臺展示,在武威市博物館開設了天梯山石窟專題展覽,只展出了70余件文物,大多數文物尚存于庫房。待天梯山石窟壁畫博物館建成后,這些文物將能在石窟景區得到全面展陳。
“沒有專業標準化博物館,天梯山石窟修復后的搬遷文物無法開展標準的科學管護和展示陳列,明顯減弱并降低了天梯山石窟文化的傳播能力。”劉智表示,未來,天梯山石窟景區將建成一整套有別于全國石窟寺景區的特色游覽模式,全方位促進天梯山石窟景區生態景觀和文化遺產的“活態”展示。
資料圖為市民參觀武威市博物館天梯山石窟專題展部分修復文物。 中新社發 戴文昌 攝
天梯山石窟亦稱涼州石窟,始建于北涼沮渠蒙遜時期,距今約1600余年。天梯山石窟在佛教東傳的過程中對炳靈寺石窟、麥積山石窟、云岡石窟、龍門石窟等產生了重要影響,同時向西影響了莫高窟和高昌地區的石窟營造,其為研究北方佛教石窟和佛教建筑藝術提供了珍貴的斷代標尺,故被史學界譽為“石窟鼻祖”“石窟源頭”。
1958年,為解決黃羊河流域萬畝土地灌溉問題,官方決定在天梯山石窟附近修建黃羊河水庫。為挽救珍貴的石窟文物,甘肅決定對天梯山石窟窟內部分文物進行搬遷保護。除大佛窟外,距地表幾十米高處的小石窟內的數十尊造像、三百余平方米壁畫及25箱文物殘片,被異地保存。
2015年底,為“原汁原味”保護天梯山石窟,官方啟動天梯山石窟搬遷壁畫、彩塑保護修復項目,大批珍貴文物在半個多世紀后陸續得以全面修復和原址回歸。
資料圖為市民在武威市博物館參觀通過三維數據數字化展示的天梯山石窟原貌。 中新社發 戴文昌 攝
劉智說,天梯山石窟搬遷文物的修復嚴格遵循“不改變文物原狀”和“最小干預”的原則,經過污漬清除、顏料層加固、地仗層補強、支撐體更換等十幾道工序的專業處理,最終讓這批搬遷文物“重獲新生”。同時,也為研究天梯山石窟不同歷史時期的洞窟規模、洞窟形制、壁畫內容、藝術特點等方面提供了嶄新且豐富的考古材料。
劉智表示,目前正在推動這批文物定級工作,不久之后將推動外出辦展交流活動。
編輯:馬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