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我與人民政協報同行
我心中的《人民政協報》
今年是《人民政協報》創刊40周年,我于1996年10月到報社工作,當時是在一個居民小區的裙房里辦公,那個建筑原本是用來開辦賓館招待所的,我印象最深的是環境不敞亮,一些辦公用房和員工用餐在地下室,里面黑乎乎的。
2007年5月我離開人民政協報社,在報社工作10年多,恰好是在我40-50歲之間,應該說是一個人職業生涯最美好的年華,是到目前為止我最珍惜的歲月。
那10年間,在人民政協事業全面發展的條件下,《人民政協報》經歷了一個大踏步發展階段,是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報紙由周三刊改為日報,后又繼續擴展為每日8版、每日12版,全國兩會期間曾多次擴大到每日38版,印刷發行條件有很大改善,還創辦了書畫刊物。2002年10月,報社完成了遷址擴建任務,告別了那個逼仄的小區裙房,遷到了自己建設的報業大廈,報社具備了不斷發展的優越硬件條件。
在報紙擴張的進程中,報社深化隊伍建設改革,建立競爭激勵機制,為有激情、有能力、想干事的編輯記者和經營管理人員提供發展平臺。“英雄不問出處”,通過競爭上崗和團隊建設,用共同的事業和理想凝聚人心,激發員工隊伍干事創業的活力。今天報社優秀資深的編采人員和經營管理骨干,有許多都是在那一時期歷練成長起來的,他們是報社生存和永續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報社遷址擴建是在經濟相對困難、國家對基本建設沒有投資的情況下啟動的。我們抓住機遇,克服困難,奮斗創業。全國政協十分重視,幾位全國政協領導親臨建設工地視察,機關黨組多方支持,有政協委員和企業家慷慨資助,報社職工勒緊褲腰帶過日子,我們甚至向報社職工籌措資金支付工程勞務費。我本人在處理報社經營和行政事務工作的同時,在建設工地駐守了18個月,每日午飯都是從施工隊伍的大鐵鍋里舀出來的。我們的創業精神感動了施工單位,贏得了他們的信任,我們在報社大廈竣工后,用三、四年時間才分期付清了基建工程款。看著今天高聳的大廈、寬敞的庭院,我很欣慰,為曾經的艱苦付出而感到自豪。
報社這一時期的發展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那就是主動改革意識和艱苦創業精神,它沒有過時,應該不斷發揚光大。
離開《人民政協報》已經有16年了,我十分高興地看到,進入新時代,《人民政協報》又有了更大發展。作為我國統一戰線大報的政治地位更加鮮明、更加突出,以獨特優勢立于中央主流媒體行列。報社緊跟信息化時代步伐,從紙媒到多媒體,全面介入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傳統紙媒和數字媒體融合發展,紙媒部分在宣傳政協統戰事業方面具有類似教科書的作用,人民政協網也有很大的社會影響力。報社的編輯記者們充滿對事業的熱愛,更有活力和情感投入,既上接天線又很接地氣,更會講故事,采集加工信息、傳播價值的能力很強。他們不故步自封,不懈怠躺平,一代代接續,燃燒激情,照亮前行的道路。
在報社大院里,有幾棵上百年的古樹,大家精心呵護,四季常青,挺拔堅強,它給予我們力量。在采編平臺的陽光房地面,有一個春夏秋冬和每日十二時辰的圖案設計,它提示我們要抓緊每一時每一天,踔厲奮發,不斷取得新的進步。
40歲,正當血氣方剛,我對《人民政協報》未來的發展滿懷期待,也充滿信心。
(作者系人民政協報社原社長)
編輯:張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