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以文化人,更能凝結心靈;以藝通心,更易溝通世界。如何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文藝工作者重任在肩。這也成為兩會文藝界委員討論的熱點。
尋找中國故事的情感共鳴
2022年3月4日晚,中國殘疾人運動員李端在萬眾矚目中,登頂、靜立、面對著火炬臺。那一瞬間,時間凝滯了,所有人的心跳都緊隨著李端的動作:他以手為眼,探尋、摸索、感觸……無比漫長的60秒后,他終于將火炬順利嵌入,主火炬熊熊點亮,萬眾歡呼——這是發生在北京冬殘奧會開幕式上最激動人心的時刻。這個瞬間,感動了中國,震撼了世界,成為奧林匹克歷史中經典的中國時刻,也向世界講述了一個充滿溫情的中國故事。
這是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東方演藝集團有限公司藝術總監沈晨創作生涯中意義深重的一筆。作為北京冬殘奧會開閉幕式導演,他與主創團隊在創意上大膽設想——首次采用盲人運動員點燃殘奧會的主火炬。在他看來,當這緊張的一分鐘從創意內容的設想到人選的確立,從“完成者”特點的挑選到排練精細程度的把控等,所有環節都傾注了中國故事的真情實感,所有環節都高度適配時,便產生超出預期的效果。
這次創作,也讓他對中國故事的世界化表達有了新的思考——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正是因為所有人都在其中找到了情感共鳴,留下了正向的思想印記。“講好中國故事,創作者內容選材要嚴、思想開掘要深、藝術創造要精,尋找故事深層蘊含的情感與心靈觸動。”沈晨說。
3月6日是中國傳統節氣驚蟄,一曲“驚蟄——春雷動”讓觀眾們感受到中國二十四節氣“天合一、順時而動”哲學內涵。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廣播藝術團團長劉學俊告訴記者,中國廣播藝術團歷時5年打造了《萬物生長——二十四節氣交響套曲音樂會》,以傳統二十四節氣為立意,將其轉化為世界通用的音樂語言,傳遞中華傳統文化精髓,讓海內外的音樂愛好者都能夠了解中國的節氣文化,其秘訣就在于——“用跨越世界的情感共鳴來講好中國故事”。在劉學俊看來,這對推動中華文化在海內外廣泛傳播有著重要的探索和實踐意義。
塑造中國故事的文化形象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廣大文藝工作者要立足中國大地,講好中國故事,以更為深邃的視野、更為博大的胸懷、更為自信的態度,擇取最能代表中國變革和中國精神的題材,進行藝術表現,塑造更多為世界所認知的中華文化形象,努力展示一個生動立體的中國,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譜寫新篇章。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背景下,一國的強大不僅是經濟的強大,更是文化的強大。”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舒勇認為,文藝作品是中國故事的生動載體,要講好新時代中國故事這篇“大文章”,就要創作更多彰顯中國審美旨趣、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反映全人類共同價值追求的優秀作品,并在此基礎上打造出具有鮮明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文化符號,令人一見難忘。
“李端點火的定格瞬間,被全世界各個媒體爭相報道,已然成為北京冬殘奧會的‘形象記憶’,凝聚著中國殘疾人自強不息的精神力量,彰顯著當代中國人從容自信、胸懷萬壑的氣魄,書寫成一個意義深重的、具有傳承價值的中國故事。”沈晨表示,縱覽經典作品,觀眾無法記住每一個細節,但是,作品中的或橋段、或音樂、或人物、或瞬間會被深深銘記,代表了一個國家、一個時代的精神風貌。確立中國故事的文化符號,展現獨特的中華文化形象,對于任何一個藝術作品而言,都尤為重要。
創新中國故事的傳播路徑
“為了讓中國‘二十四節氣’文化在海外落地,我們積極推進與國際媒體合作,通過短視頻、音樂原聲、紀錄片等多種海外受眾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傳播,從語言、故事、文化、音樂多角度闡釋二十四節氣里的文化脈絡,讓他們近距離感受中華文化。”劉學俊表示,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在新媒體時代,講好中國故事不僅要有精品力作,還需創新傳播路徑,使其完整、豐富、立體地展現給海外受眾。
為此,劉學俊建議,構建對外文化藝術交流、借鑒、欣賞、融通的平臺,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中華文化的凝聚力、影響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促進世界范圍內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內容包羅萬象,我們應積極探索創新傳播模式,通過多元化、藝術化的敘事語境,向國際社會展示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讓世界了解中國,加深對當今中國的認知和理解,彰顯中華文明的智慧與力量。”劉學俊說。
本報記者 謝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