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下午,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第二場“代表通道”采訪活動在人民大會堂舉行,6位來自基層一線的全國人大代表在“代表通道”回答記者提問。
本次站到“代表通道”的6位全國人大代表中,除青海省西寧市興海路街道黨工委書記劉小蓉外,北京團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嫦娥四號探測器總設計師孫澤洲,廣東團南方科技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薛其坤,湖南團湖南科技大學海洋實驗室主任萬步炎,遼寧團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孫東明,貴州團“中國天眼”總工程師姜鵬等5代表均來自科技領域。
作為嫦娥四號探測器總設計師,孫澤洲和廣大航天人一樣,把一個個航天夢變成現實的故事。
孫澤洲從嫦娥三號突破了著陸自主避障技術和月夜生存技術,到2021年,天問一號在國際上首次通過一次任務成功實現對火星的環繞、著陸和巡視探測,再到解決火星著陸首先要面臨著火星大氣條件下的氣動力和熱的問題。孫澤洲說,月球和火星探測,我國起步晚,需要向先行者、先進者學習,但絕不是亦步亦趨地效仿別人,更需要把握時代科技發展規律,敢于創新、敢為人先。
和孫澤洲不同,薛其坤院士將科學和教育工作者的事業與國家的富強緊密相連。
薛其坤表示,南方科技大學僅僅十多年的時間就實現了飛躍式發展。“去年2月,南方科技大學成功入選教育部‘雙一流’建設高校,成為我國大學中最年輕的‘雙一流’大學之一。這是最近在深圳發生的新的‘春天的故事’之一。”薛其坤說。
2013年,薛其坤帶領清華大學研究團隊,從實驗上發現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這是國際量子物理領域的一個重大科學突破,團隊也因此獲得了2018年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以前我國的經濟實力沒有那么強,即使是科學工作者有非常奇妙、非常好的想法,只能無奈于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現在我國逐漸富強起來了,這給我們攀登科學高峰、沖擊世界科學問題提供了強大的支撐和良好的條件。”
萬步炎代表是湖南科技大學“海牛”科研團隊的負責人。他說,2021年4月7日,其研發的“海牛II號”海底大孔深保壓取芯鉆機系統在南海2000多米的深海海底成功鉆進了231米,創造了一個新的世界紀錄,實現了重大的技術突破。到目前為止,仍然保持著這一海底鉆機在海底實際鉆探深度的世界紀錄。
萬步炎表示,科技的進步、國家的強大要靠我們自己,關鍵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中國人有能力、有志氣,如果有人想卡我們的脖子,那也是卡不住的。“下一步,我和我的團隊將向著更深和更廣闊的海底挺進。別人能做到的,我們也一定能做到。別人還沒有做到的,我們中國人也有可能先他們一步做出來。”萬步炎說。
芯片屬于戰略產品,半導體芯片的性能會隨著溫度發生顯著變化,要讓半導體芯片把最好的性能發揮出來,就一定需要溫度控制器件。如何給半導體芯片裝上“空調”?作為中科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的孫東明說,“我和我的科研團隊研制的微型半導體溫控器件,能夠在通電一瞬間,使器件上下表面產生上百度的溫差,裝上這個器件工作起來,就像是給半導體芯片安裝上了空調,冬暖夏涼,非常適宜。”
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孫東明表示,通過這些基礎科學研究和關鍵技術攻關,從原材料的配方到關鍵工藝技術,再到制造加工設備,從全鏈條的維度角度上實現了完全國產自主可控。
“去年7月,我們研制了高性能溫控器件搭載我們科學院自行研制的火箭和衛星順利升空,首次實現了國產溫控器件在500公里太空成功在軌驗證。今天,我們已經實現了包括宇航級到工業級這樣一系列的微型半導體器件的真正國產化,打破了以往國外對于我國高端溫控器件的壟斷。”孫東明說,要自覺肩負起國家賦予的科技創新使命,發揚勇攀高峰的科技創新精神,要心系“國家事”、肩扛“國家責”,為實現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而努力奮斗。
“中國天眼”,全稱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簡稱FAST,是國家“十一五”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其總工程師姜鵬本可以在大城市做一份高收入的工作,但2009年博士一畢業就一頭扎進貴州的大山深處,開啟了與之相伴的14年生涯。
盡管14年中有很多艱難險阻,但回望過去,姜鵬仍然清晰記得初次見到FAST概念時帶給他深深吸引力。他表示很幸運遇到了能讓他沉浸其中、愿意傾其所有的傳奇工程。在團隊20年的努力下,終于把看似天馬行空的設想落地為“國之重器”。展望未來,姜鵬表示,還要保持足夠的清醒,必須努力推進先導陣列的規劃和建設,扎扎實實地解決一些關鍵技術問題,不斷提升望遠鏡性能。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背景下,保持FAST來之不易的領先優勢。
雖然只有短短半個小時時間的采訪,但5位科技工作者的“科技自立,強國有我”的“好聲音”卻在“代表通道”久久回響。
本報記者 高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