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雙向發力的天津實踐>黨派聲音
民進天津市委會調研提出
非遺賦能鄉村振興人民政協網2月7日電(記者張原 李寧馨)“天津市非遺資源豐厚,且多扎根于鄉村,但大多數非遺并未發揮其所蘊涵的資本優勢、產能優勢、內生動能與精神引導作用,未能發揮出對鄉村全面振興的巨大推動力。”日前,民進天津市委會調研提出,要圍繞鄉村“非遺”,系統擇選出具備產能轉化優勢、利于鄉村道德文化建設的項目與種類,通過非遺傳人的傳承傳播,切實發揮文化的凝聚作用,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全面助力鄉村振興。
民進天津市委會調研發現,目前部分手工藝類非遺活化利用力度欠佳,未能帶動鄉村特色產業、創意經濟發揮最大能動性,同時,部分精神類非遺未能與鄉村文化、道德建設緊密相連,作為鄉村文明程度提高的內在動力有待加強,而部分非遺傳承人尚未發揮“傳”“帶”“授”作用,有關部門需積極有效地開展非遺傳承實踐。
針對存在的問題,民進天津市委會調研組深入分析論證提出,圍繞鄉村優秀手工藝類非遺,要篩選梳理,通過歷史脈絡、知識譜系、工藝傳承、文化內涵等方面的梳理,篩選出具有文化賦能優勢的產業。如將非遺與村落發展史結合,建立具有村落特色的村史博物館,建立作坊式的非遺展館,將非遺展示、非遺體驗與非遺傳習進行結合,在傳承非遺技藝、宣揚非遺文化的同時,增加村落中的旅游資源。
如何加強傳播?調研組建議通過把握新消費特點,適應新媒體環境,面向新需求人群,切實保障民族手藝文化的傳播質量。如通過各級文化部門牽頭,建立以傳承主體為核心的行業組織聯絡網絡,根據非遺具體門類組建行業專委會,針對轉化與發展尺度在非遺所在村落進行定期交流討論會議,充分發揮“村落孵化器”功能。
圍繞深耕產業,調研組建議探索通過加強文創、制造領域的產品開發,利用農產品、農副產品的產品包裝和文化營銷,發掘文旅項目中的周邊和紀念品價值等,以此融入相關產業,發揮相互促進的帶動作用,增強發展活力。并推動非遺“雙創”在村落中與旅游、科技、教育、文化、衛生及體育領域的融合發展。
“精神文化遺產包括鄉規鄉約、民風民俗、族譜族規中的優秀鄉土文化,對鄉村社會的文明程度和原住民的道德素養,乃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建設都有著重要的引領作用,因此有必要對其進行價值再認知。”調研組提出,要加強對精神類文化遺產的內涵轉化,如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題,運用地方戲曲、小品說唱等民眾喜聞樂見的文藝樣式,以鄉村生活、鄉村生產、鄉村習俗為切入點,潛移默化地完成優秀精神文化類非遺的教化功能。同時建立“鄉村優秀精神文化遺產檔案”,及時收集散落在民間的珍貴資料,引導鄉村民眾愛國守法、誠實守信。
“要積極推動鄉村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提高活動頻率,加大社會融入,活化傳承人思想,接受時代命題。”民進天津市委會建議通過多樣化的方式開展各類非遺項目的體驗與實踐,傳承中華造物智慧。可構建基于“互聯網+ ”模式下的村落虛擬網絡教學環境,擴大教學范圍。利用網絡的存儲與回放功能,建立權威性網站支持更多社會傳習人學習,充分發揮鄉村產業數字信息化優勢。改變以政府為主導的單向“輸出式”傳習辦學模式,廣泛與學校、企業、社會組織、其他培訓機構合作,加強在資金、技術、設施、師資等方面的資源共享,有效對村落現有資源再整合與再利用。
非遺源于生活,非遺記錄生活,一切非遺都是民眾集體思考與智慧的結晶。民進天津市委會提出,今日傳承人在創作過程中,應多與時代產生共鳴,傳遞有利于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正能量,使非遺文化發揮賦能,助推社會發展,以文化振興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編輯:王亦凡